|
研究生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包容是导师培养研究生最为关键的品质。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习、做科研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经验,心太急躁,要求太严格,最后适得其反,培养出一个一个的路人甲或者仇人乙。想一想,真是人生的悲剧啊,这肯定不是做导师当初想要的结果啊。
包容有好几层意思:
一是容忍学生的“笨”、“懒”、“猾”等不良品质。即使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要求,与自己预想的大相径庭,但是还要包容,试图去理解他们。现在导师眼里面的缺陷,可能成为研究生毕业步入社会后,安身立命的本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品质和能力。这些是他们长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合形成的,绝非导师能一时半会扳回来的。但是,导师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的指出,改不改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一定要说,不说就是失职。
二是导师要愿意花时间去等学生成长。学生不如导师的意,导师要愿意等待,静等花开,局面发生变化。很多事情,短时间看,在心里可能很激烈,但放长时间尺度,就不再那么严重、那么激烈了。要愿意从长时间尺度看待学生。学生是成长的,也是会自我反省的,是逐步成熟的成长过程。要有耐心的等待,耐住性子,避免正面碰撞,保持和谐、宽松的气氛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搞科研,别伤了和气,以和为贵,给学生一个和谐、温暖的科研集体,留下美好的记忆。
三是对学生充满了爱、关怀和善意。爱是包容的前提。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科研和思想动态,给予他们适当、适度的帮助,成为他们的靠山,这是师生关系的基础。如果导师对学生缺乏关爱,也就是失去了师生关系的传统,少了温度。包容学生的多样性,学生科研不如意,也要能平和接受,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不如意是常态。我们往往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家人所做事情,都不能完全的满意,何况对别人了,尤其是对还没有思想成熟的学生,要宽容,要慈悲,要忍耐。因此,导师要学会等待,安静的旁观,看看学生会不会有变化,会不会成长。导师要是有精力,有能力,要弯下腰、低下头和学生一起做研究,一起去探索,去尝试,手把手的教,用心的带,一起经历成功与失败,不能站在一边看笑话,说风凉话。
人和人之间相处,最难的是包容。如果导师与学生只是三五天的相处,没有什么考核要求,肯定不会有多大的矛盾。但导师与研究生相处三年,学校对研究生毕业成果水平有要求,导师在学术上放水、注水有风险,这样就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不安定的成分,潜在的压力和危机。师生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相互不包容造成的。包容是交往的前提,包容才会给学生宽松、自由的环境,包容才能保持多样性。
导师包容学生,特别是无限的包容学生,也有坏处:
一是容易放纵学生,对潜力挖掘不够。学生不成熟,利用了导师的包容,觉得环境很宽松,因此不疼不痒的不努力,不拼搏,能力没有发挥和培养出来。白白浪费了天赋与才华,没学到多少东西,能力提升有限,步入社会缺乏竞争力的时候,转头还骂导师要求不严格;
二是过度宽容,失去学术标准和原则,侵蚀学术品格。导师对学生宽容是好的,但单位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不会给导师开个口子,将学术考核标准降低,考核是客观的、严格的、苛刻的,不会考虑导师是不是宽容。因此,宽容不能失去原则,要有底线思维,严格把持住学术标准,否则,过度放纵学生最终会连累自己;
三是学生时常对老师不宽容。比如老师觉得学生做的成果不过关,需要推迟毕业,学生会怒目圆瞪,变得情绪不稳定起来,变得对导师不宽容起来。想一想,做导师真不易,过严、过松都有问题,言传不如身教,各司其职,一起干活、一起成长可能更好,只有一起做研究,才能相互体会到彼此的不容易,提高彼此的理解、尊重与宽容。
导师指导学生不够宽容,容易急眼较劲,或者失落不开心等负面情绪,这里面导师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三个:
(1)导师错以为能改造学生。导师录取几个研究生后,踌躇满志,心里想肯定能将他们带入科学研究的正轨、正道。其实,导师高估了自己,他们对学生影响很小,多是徒劳无功。比如,导师误以为能让学生对科研有兴趣、能改变他们糟糕的作息制度、能改变他们对学习和科研的态度等,其实,这些基本上都做不到。导师与其试图改造学生,还不如顺应学生,由着学生,多观察学生,观察清楚了再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培养方案。包容学生多样性,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做真实的自己,搞真正的研究,不要指望将学生打造成自己想象中的学生。
(2)导师错以为与学生能成为平等的朋友。其实学生与导师大多数都是三年的缘分,与三年的同事,三年的同学,或者三年执行期的项目同事关系差不多。毕业之后,大多烟消云散,缘起缘灭,最后不成仇人就谢天谢地了。千万别指望能和学生成为朋友,那是非常幼稚的,因为这个出发点就错误了,所以导致过程中,有很多不恰当的方法。要保持距离,要冷眼观察,要包容他们的是是非非,毕竟只有三年,不合适忍耐就是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导师总以为自己作为长辈、作为朋友,给学生提要求,谈期望,以为自己是善意的,作为一个朋友需要那样去指导,其实,太自以为是了,不能包容学生,还试图改变学生。
(3)导师错以为学生能感恩。要是有这样的想法,痛苦就会加倍,因为,你要是指望学生感恩,你的心情就不再受自己支配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了。如果学生不是你心里面设计的样子,自己就会失望,想一想这样多危险。导师指导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一定不要指望付出就有收获,就有回报,最多将回报寄希望于自己的疲劳和经验。
现在,大多数学生冷淡的很,精致的很,复杂的很,导师很难以摸清他们怎么想的,他们也会可以巧妙的隐藏起来,很精致的应对着,应付着。当然,不排除有些不懂、不善表达的学生,总不能一棍子打倒一船人。要是指望学生能有感恩之情,导师往往会心态失衡,将指导学生当作一种投入必有产出的生意、买卖了。只耕耘,不问收获才是对的。导师要有包容心,要不求回报,要平常心看待白眼狼,要理解农夫与蛇的故事,因为是狼与蛇的本性,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啊。
左宗棠曾说: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也适合导师培养学生。对学生怀着最好的愿望,结下中等的师生友情,付出之后能有下等的成果收获也就可以了。最好的愿望就是爱,但不能道德绑架,给学生压力。中等缘,是师生之间平和的关系。下等福也就是不要有过多的回报奢望,那样会痛苦万分。
导师要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要求自己。指导研究生要充满关怀与爱,包容一切不足、缺点,但也不能失去理性,不能放纵和纵容,要有理性,有底线思维。多鼓励,多指导,多给方法上的引领,多创造科研条件,往往条件跟上了,学生精力和能力也就有了,创造条件很重要;导师不能不管不问,也不能责骂批评,冷嘲热讽,这只能让师生关系恶化;导师要富有建设性的提建议、指路子、教方法、给装备,将他们从学业的泥潭中,从研究的大山里带出来,从中成为自由独立的人,能够思考和批判的人,一个符合自己本性的活生生的人。如果导师的精力和能力不济,就等着,多给一些建议,让他们慢慢的搞,一点点的进步,一切顺其自然。宽容点,包容点,理解点,也就没有了怨气,戾气,也就不会生气。
佛说,慈悲为怀,度人就是度己,这也是导师自我修炼之路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