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t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atang

博文

沉鱼与落雁

已有 2914 次阅读 2014-6-18 08:4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美国, style,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写过一篇《美腿与丑腿》。大概意思就是说有的人消极悲观,天天盯着生活中不好的事看,弄得自己不开心,别人也难受。富兰克林的主张是离这种人远点,他给出的辨别这种人的方法就是同时伸出两条腿,一条正常,一条残疾,要是哪个傻逼盯着那条残疾的腿没完没了,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这种人是不可交的,要避而远之。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总统,在美国想必也是属于境界比较高大上的人物。不过这篇文章确实暴露出他的境界和我们的先哲古人相比,差了不止一个档次。我借用某位道长举的一个简单例子:地上有个钱包,有的人拣起来揣兜了;有的人拣起来看看,交公了;有的人拣都没拣,看了看,犹豫片刻,走了;还有的人,根本就不给自己看见那个钱包的机会。富兰克林属于那个拣钱包交公的,境界不错,但距离我们古人视而不见或者不视不见的境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其实我这么说,也暴露了我的境界低下。在中国的道家思想里,根本没有优劣之分,是非之别。所以入世的人,尤其是儒家或者墨家乃至我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看到这个就很害怕。因为入世要讲大是大非,儒家思想一直提倡忠君爱国,看到道家的人物不辯是非,就直接斥为禽兽。不过某种程度上,说道家人物是禽兽也没什么错,因为只有有是非心的人才在意尊卑褒贬,没是非心的人,早就万物齐一,你说他们是禽兽,他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说到这儿,有些人可能就有些糊涂,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何为境界。在他们的教育体系里,境界是个褒义词,他们有善恶是非对错的分别,因此就像看一部电视剧,要是不明确告诉他们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就能崩溃。由于他们被教导境界是个“褒义词”,也就认为有境界是好事,但又发现有境界的人总是做和他们对着干的事,这又让他们非常苦恼。其实他们往往忽略了有境界是“好”事的“好”也是一个相对概念,这个好不是相对于他们的好。

比如你在心里给自己划个界:我是青岛人。那么青岛人就是你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下,你对济南人就容易看出分别来;你要是划界为:我是山东人,那么你就不会对济南人做区分,而是对河南人有意见了;你要是划界为:我是中国人,那么河南人也OK,但是日本人肯定是有问题的;你要是划界为:我是地球人,那么不但日本人没问题,黄白黑棕各色人等也都没问题了。古人讲画地为牢,就是这么个意思,把圈子固定了,才容易做出是非对错的区别,圈子越小,是非越大,要是不划个圈,就不好惹是非了,这是政治的奥妙。所以对政客而言,一定要把被牧者的境界限定在他们划好的圈子内,达不到容易内斗,超过了无法控制。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帝制下,法家不受欢迎,因为圈子划得小,君权受了限制;墨家圈子稍微有点大,都兼爱了,帝王将相也不好对老百姓下手。好在兼爱之名可以聚拢很多屌丝,墨子本人对攻守又有一套,所以各诸侯打仗的时候就用墨子,打完了就避而远之;我们现代的社会主义和墨家实际是同一套东西,不赘述;至于道家,根本就没有圈子,这境界高的底线都看不到,所以无论啥社会,只要还是人间世,道家永远是自己玩自己的;只有儒家把圈子划的和帝王一样,所以万世师表也就正常了。

看到这,有人会说,你这叨叨半天跟题目有半毛钱关系?是不是跑题了。没有,到这儿正好扣题。我们看到沉鱼落雁,普遍想到的是绝色美女,鱼儿看到不好意思浮上来,大雁看到不忍高飞。其实这是一个误读,说好听是误读,说不好听其实是故意曲解。沉鱼落雁的原文是:“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意思是范冰冰李冰冰这样的美女都是人类认为她们美,再具体一点就是中国人认为她们美。把她们放到水里,鱼看见都吓得不敢浮上来;放到天空,把鸟吓得飞得远远的;放到草原上,麋鹿吓得四处乱跑。所以人类,鱼类,鸟类,兽类,他们有共同的审美观吗?没有。所以脱离了某个圈子,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善恶,无所谓是非。

所以你看富兰克林,写《美腿与丑腿》的时候完全站在乐观主义的一边,对悲观主义表示了极大的憎恶。那时的他无法理解,悲观和乐观,相伴相成,其实都是一回事。现在的美国看中国,西方看东方,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4817-804289.html

上一篇:To be a vegan
下一篇:就是那个feel,倍儿爽
收藏 IP: 222.173.84.*| 热度|

7 徐绍辉 梁季阳 王春艳 白图格吉扎布 吉宗祥 吕宝亮 jlx196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