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大唐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大都市,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使臣来参观学习,把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优秀的传统带回了各自的国家,从而带动了世界各国的发展与进步。
唐朝奉行以才取仕,唯才是举,是科举制度比较盛行的国家。一般知识分子都要通过科举考试,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唐朝的知识分子流行写诗,在聚会中,喝酒写诗几乎是必选项。科举考试也经常考写诗。在唐朝,不会写诗,真心不敢称自己为知识分子。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无数著名的诗人写了无数著名的诗。唐代知识分子写诗就如现代科研人员写论文一样普遍。在唐朝诗坛中,闪耀着无数颗星星,其中两颗最大的星星就是李白和杜甫。后代人称颂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被尊称为诗仙,杜甫被尊称为诗圣,是唐朝诗歌众多高峰中两座最高的山峰。
在唐朝,大部分有名的诗人都是科举考试的胜利者,一般都是进士出身,有进士帽。根据概率论的贝叶斯推理,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考中进士的概率应该非常大。我开始也深信不疑,其他写诗不如他们俩的都考中了进士,他们至少是进士,或者是状元才更合理,才更合逻辑。于是,我查了查这两位大诗人的简历,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李白一辈子居然没有考过进士。关于,才华横溢的诗仙李白为什么不考进士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李白是商人家庭出生,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取,因为唐朝应该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而且,以大唐的开放,不一定有商人的家庭不能考进士这种规定。第二种是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可以走推荐的道路免试录取或者直接入朝为官。后来,李白通过贺知章等人的推荐终于成功越过科举考试。第三种是李白不敢参加科举考试,怕考不上被人笑话,因为他从小就是天才,一路都是赞美,心理负担太重。
至于诗圣杜甫,他出生官宦世家,从小就以参加科举考试为己任。遗憾的很,杜甫考了三次进士均没有考中。据说,第一次是没有发挥好。第二次是因为主考官不公正。第三次,杜甫名气太大,给他组织了一场单独考试,很遗憾,杜甫也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
总之,两位绝顶文学高手居然都没有中进士,拿到这个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梦寐以求的帽子。进士一定很会写诗,但是写诗很好未必都能中进士。唐朝的进士可能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杰青。杰青一定很会做科研写论文,但是很会做科研写论文未必是杰青,还有运气成分,会受到申报书写作的表达能力、评审专家的个人倾向、现场答辩的临场发挥等因素的影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正因为李白和杜甫没有中进士,他们把全部精力都用于诗歌创作,才登上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峰,一个是浪漫主义的高峰,一个是现实主义的高峰。 如果李白和杜甫都中了进士,也许我们就没有这么多脍炙人口、名垂千古的诗歌佳句了。他们也就成为了很多进士中的一员,每天忙于上班,忙于讨论政治,写一些报告和对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诗歌,诗歌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
对于没有帽子的科研人员来说,虽然少了一些科研项目,但是也没有太多的会议和太多的项目总结与汇报,节省了大量的科研时间,也许可以在科研上做到更深入,取得更有深度的科研成果。屠呦呦先生在获得诺奖之前,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帽子,就证明了这一点。我相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现代没有帽子的科研人员一样有鼓舞激励作用。
对科研人员来说,有没有帽子,不是决定科研水平高低的唯一因素,尤其不是最终因素。科研人生很长,拿不拿到帽子相当于足球赛的半场胜负。足球是圆的,一切皆有可能。谁能笑到最后,还不好说。对科研人员来说,带帽有早晚,科研无尽头。从李白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启示广大无帽科研人员:无帽科研要挺住,李杜原来非进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