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wchen

博文

丘成桐先生指出了重大科研创新的关键所在

已有 7255 次阅读 2024-8-23 18:16 |个人分类:丘成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丘成桐先生是杰出的数学家,是首位华人菲尔茨奖获得者,对数学,尤其微分几何的科学贡献举世公认。他也是一个著名的爱国人士,退休后回到清华,创立了丘成桐班,不唯高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中国挖掘和培养年轻人才。丘先生在国内生活了多年之后,终于对我国的科研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发现了我们为什么难以取得突破性、开创性和引领性科研成果的关键所在。

  通过认真学习丘先生的讲话和视频,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们现在有全世界最庞大的科研队伍,也产出了世界上最多的科研成果,其中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据说,我们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位于世界前列。有所C9高校居然一天同时发出2篇Science论文,美国名校也不过如此。清华北大更是进步神速,从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看,已经达到了世界名校的水平。我记得20009年访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也经常在网站上看到该校发表Science论文的头条消息。甚至,根据美国USNews的排名,国内的很多学科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了。

丘先生指出了国内为什么难以出突破性、开创性和引领性科研成果。这和钱学森之问类似,为什么出不了引领世界科技的大师,也是类似的问题。丘先生总结了几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首先,上层掌握资源的老科学家大都脱离科研一线,不知道学科前沿和难点在哪里,缺乏辨别力,不知道如何指方向,也难以辨别成果水平的高低。只能看奖励等级、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这些客观数据。其次,中层的年轻科学家主要围绕帽子转,要在短期内做出较多高水平的成果,只能做改进型、修补型和集成型等研究工作,不敢直面真正的科学难题。因为真正的科学难题,可能要5-10年才能解决,还有可能解决不了,风险太大。

我补充一点,广大底层的科研人员,整天为项目发愁、成果担忧、生计苦闷,只求顺利毕业或者保住职位,更无雄心壮志,跟着中层走,能拿到项目,做出一些中低端的成果就行。遥想当年,李政道先生刚刚博士毕业就敢于挑战世界性难题,31岁就获得诺贝尔奖,确实信心勇气过人。如今,为毕业为基金为职称为生计苦苦奔波的年轻博士哪有挑战世界难题的勇气和信心?

丘成桐先生还说他刚从事科研,10年内都默默无名,也不会搞关系、拜码头,等他做出杰出成果自然就获得了学术界的公认。现在的基金热、帽子热,都是说明我们做研究没有足够的自信,亟需外在的肯定,还要是立竿见影的肯定才行。攻克世界性的难题,开创新的方向,提出新的理论,这些事情都太难,风险太大,不确定太强。广大聪明的科研人员才不会自寻烦恼,而是要尽快搞出一些高水平成果,拿个基金,戴个帽子更实惠,待遇马上提高,生活品质立马提升,这多好。

总之,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可能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因为这不仅仅是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文化问题,还有心理问题,是一个系统难题。如果解决了,科技强国肯定会加快实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我相信2035年前应该能解决,科技强国也一定能实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940-1447897.html

上一篇:李政道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科技创新秘诀
下一篇:奥运团队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科技创新之玉
收藏 IP: 27.151.69.*| 热度|

18 郑永军 王涛 杨正瓴 崔锦华 曾杰 檀成龙 王从彦 高宏 王安良 徐绍辉 闻宝联 窦华书 吕健 周忠浩 池德龙 朱爱军 xtn guest1129368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IP: 120.231.180.*   回复 | 赞 1 +1 [7]池德龙   2024-8-25 13:03
   陈老师揭露了真相,
1.上层掌握资源的老科学家大都脱离科研一线,制定基金项目规则,管理主要刊物,...
2. 广大中下层的科研人员,整天围绕上层,执行指令,为项目发愁、成果担忧、生计苦闷,...
这整个类如军队的管理运营系统,却肩负了科研创新的伟大使命,...
回复  是三层,科研众生态:上层不太懂,中层忙带帽,底层为生计
2024-8-25 14:5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2024-8-25 19:11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19.84.226.*   回复 | 赞 1 +1 [6]周忠浩   2024-8-24 20:05
我补充一点,广大底层的科研人员,整天为项目发愁、成果担忧、生计苦闷,只求顺利毕业或者保住职位,更无雄心壮志,跟着中层走,能拿到项目,做出一些中低端的成果就行。遥想当年,李政道先生刚刚博士毕业就敢于挑战世界性难题,31岁就获得诺贝尔奖,确实信心勇气过人。如今,为毕业为基金为职称为生计苦苦奔波的年轻博士哪有挑战世界难题的勇气和信心? 为米愁
回复  科研众生态:上层不太懂,中层忙带帽,底层为生计
2024-8-25 07:1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61.175.169.*   回复 | 赞 1 +1 [5]窦华书   2024-8-24 18:01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23》,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6349篇,占全球总量的30.3%,这是中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的体现。此外,中国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也位列世界第一,显示出中国科研产出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低档SCI论文3档和4档已占全世界总数的60%,2档占40%,1档占10%。
回复  这是一个大进步,但是突破性、开创性和引领性成果还是太少!
2024-8-25 07:1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金牌少(10%)、银牌多(40%)、铜牌更多(60%),何时能倒过来?
2024-8-25 07:22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中国奥运队 金牌>银牌>铜牌,高质量发展
2024-8-25 19:02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请问这个数据准确吗?10% 40% 60%? 恐怕不准啊
2024-8-27 14:334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67.184.77.*   回复 | 赞 1 +1 [4]檀成龙   2024-8-24 06:51
“攻克世界性的难题,开创新的方向,提出新的理论,这些事情都太难,风险太大,不确定太强。广大聪明的科研人员才不会自寻烦恼,而是要尽快搞出一些高水平成果,拿个基金,戴个帽子更实惠,待遇马上提高,生活品质立马提升,这多好。”
回复  有一定道理吧
2024-8-25 07:1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104.71.*   回复 | 赞 1 +1 [3]guest28121089   2024-8-24 00:05
维持物种持续存在的二种途径:要么善于繁殖,要么善于用脑哈哈哈。
匿名回复  确实,进化生物学中,物种的持续存在依赖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包括繁殖策略和智能的发展。繁殖策略可以多样,比如快速繁殖大量后代以确保种群数量,某些鱼类和昆虫便是此类策略的代表。另一方面,智能的提高也对物种存续至关重要。人类便是凭借智慧而非单纯的繁殖数量来维持存在的明显例证。我们的脑力使我们能够制作工具、建立社会、创造文化,甚至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我们的需要。然而,有趣的是,这两种策略并非孤立存在。以人类为例,我们不仅拥有智力,同时也有着相对稳定的繁殖速率。这种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生存优势。所以,虽然你的观点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它可能掩盖了这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的重要性。
2024-8-24 10:5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匿名回复  以人类为例,我们不仅拥有智力,同时也有着相对稳定的繁殖速率——其实不是不知道,是涉及繁殖本能的进化,以及对“性活动”的认知认识。这个话题好像比较忌讳哈哈哈
2024-8-24 12:13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匿名回复  哈哈,确实,这些话题有时会让人感觉微妙,但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社会结构乃至进化都至关重要。我们都是对知识有着浓厚兴趣的追求者
2024-8-24 14:593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匿名回复  这涉及到对“自性与本我”的(重新)界定
2024-8-24 17:004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匿名回复  关于“自性与本我”的界定,这是一个涉及个人认知和自我理解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价值观、对事物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2024-8-24 22:375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匿名回复  “自性与本我”是自然的范畴范围内容。
2024-8-24 23:006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丘指出两点:上层不太懂,中层忙戴帽,我补充一点:底层为生计。
2024-8-25 07:167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适者生存,帽子对科研人员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搞科研异化为戴帽子,或抢帽子。如果取消帽子待遇,只是一个荣誉,此现象就会慢慢变好。
2024-8-25 07:208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匿名回复  计划经济大锅饭评奖的异化延伸
2024-8-25 09:059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匿名回复  可以向你做个调查研究嘛、想问您目前位于什么星球、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是怎样的、您能概述下你是什么智慧生命、并分享你的宇宙坐标
2024-8-25 10:0910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查看全部12条回复 
IP: 120.235.224.*   回复 | 赞 1 +1 [2]曾杰   2024-8-23 22:58
学科体系,
包括 - 1-开创学科的概念与理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1443202.html,2–颁发诺奖的实验发现和技术发明,
3-产品创新的设计与制造,以及4-期刊IF和论文H的指数计量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444331.html,等。
回复  您的很深刻,佩服!
2024-8-25 07:1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 [1]杨正瓴   2024-8-23 21:10
因为真正的科学难题,可能要5-10年才能解决,还有可能解决不了,风险太大。
回复  是啊,创新的根本特征就是高风险,不尊重失败都是嘴炮创新
2024-8-24 09:5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2024-8-24 17:42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三者不可兼得。
2024-8-25 07:173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2024-8-25 18:484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知易行难啊
2024-8-25 19:045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7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4 1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