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成桐先生是杰出的数学家,是首位华人菲尔茨奖获得者,对数学,尤其微分几何的科学贡献举世公认。他也是一个著名的爱国人士,退休后回到清华,创立了丘成桐班,不唯高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中国挖掘和培养年轻人才。丘先生在国内生活了多年之后,终于对我国的科研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发现了我们为什么难以取得突破性、开创性和引领性科研成果的关键所在。
通过认真学习丘先生的讲话和视频,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们现在有全世界最庞大的科研队伍,也产出了世界上最多的科研成果,其中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据说,我们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位于世界前列。有所C9高校居然一天同时发出2篇Science论文,美国名校也不过如此。清华北大更是进步神速,从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看,已经达到了世界名校的水平。我记得20009年访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也经常在网站上看到该校发表Science论文的头条消息。甚至,根据美国USNews的排名,国内的很多学科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了。
丘先生指出了国内为什么难以出突破性、开创性和引领性科研成果。这和钱学森之问类似,为什么出不了引领世界科技的大师,也是类似的问题。丘先生总结了几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首先,上层掌握资源的老科学家大都脱离科研一线,不知道学科前沿和难点在哪里,缺乏辨别力,不知道如何指方向,也难以辨别成果水平的高低。只能看奖励等级、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这些客观数据。其次,中层的年轻科学家主要围绕帽子转,要在短期内做出较多高水平的成果,只能做改进型、修补型和集成型等研究工作,不敢直面真正的科学难题。因为真正的科学难题,可能要5-10年才能解决,还有可能解决不了,风险太大。
我补充一点,广大底层的科研人员,整天为项目发愁、成果担忧、生计苦闷,只求顺利毕业或者保住职位,更无雄心壮志,跟着中层走,能拿到项目,做出一些中低端的成果就行。遥想当年,李政道先生刚刚博士毕业就敢于挑战世界性难题,31岁就获得诺贝尔奖,确实信心勇气过人。如今,为毕业为基金为职称为生计苦苦奔波的年轻博士哪有挑战世界难题的勇气和信心?
丘成桐先生还说他刚从事科研,10年内都默默无名,也不会搞关系、拜码头,等他做出杰出成果自然就获得了学术界的公认。现在的基金热、帽子热,都是说明我们做研究没有足够的自信,亟需外在的肯定,还要是立竿见影的肯定才行。攻克世界性的难题,开创新的方向,提出新的理论,这些事情都太难,风险太大,不确定太强。广大聪明的科研人员才不会自寻烦恼,而是要尽快搞出一些高水平成果,拿个基金,戴个帽子更实惠,待遇马上提高,生活品质立马提升,这多好。
总之,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可能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因为这不仅仅是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文化问题,还有心理问题,是一个系统难题。如果解决了,科技强国肯定会加快实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我相信2035年前应该能解决,科技强国也一定能实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