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2018年7月6日在山东大学发表演讲,介绍了自己经历的现代物理的重要实验以及自己做自然科学研究的体会。在演讲中,他还特别指出:中国的科学家一有成绩以后,就升官了。升官呢,用我的话说,就是“误入歧途”了。
丁先生是一番好意,希望中国的科学家坚持科学研究,不为官位所诱惑,为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但是,丁先生在美国生活久了(1956年到美国学习,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工作了60多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遗忘了。丁先生与国内科学家也有很多合作,但是毕竟没有亲自在中国搞科研,对中国现今的科研文化缺乏了解。
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2500多年前提出的。经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科举考试,该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当官升官出人头地,一直是中国读书人内心的梦想,科学家也不例外。如果丁肇中先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就回台湾工作,估计很快也就被升官了: 退休前当个大学的校长或者院长,或者研究所所长肯定绰绰有余。而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奖之事,就很可能另有他人了。
中国科学家有了成绩之后,并非个个都想当官升官,而是不得不当官升官。首先,我们有很多“伯乐”,他们以发现有成绩的科学家,并提升他们的职位为自己的工作和业绩。简言之,有些领导不会同意有成绩的科学家不升官。 其次,在中国现今的科研环境,不当官不升官,就没有话语权,没有资源,就很难办成事。不管是985,211还是双一流,没有官帽的教授,能拿到资源搞科研吗? 恐怕都不知道有哪些资源以及资源是如何分配的,就已经分配完了。
丁先生在美国仅以MIT教授的身份,而不是MIT校长(或院长)的身份,就组织很大的科研队伍,花费巨资建造检测设备, 终于找到一种新的粒子从而获得诺贝尔奖。丁先生形象地描述其实验难度:相当于在北京或者济南下雨的时候,每秒钟有100亿个雨滴,其中有1个雨滴是不同的颜色,是红色或者紫色的,我们要从这100亿个雨滴中,在一秒内把它找出来。因而这个的精确度就是一百亿分之一。这种奇迹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要发生,也是发生著名大学的校长(或著名研究所所长)身上。受此启发,我想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升官悖论”:升官了没时间搞科研,不升官没资源搞科研。这让中国科学家们,进退维谷,左右为难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