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中国》——CRO如何培养行业需要的专业人员?
假期的几天,能安静的陪陪孩子,就是我和她觉得很幸福的一件事。陪孩子看看书,讲讲故事,做一做题,做一做饭,做些家务,看着小家伙在旁边捣乱,闹一闹脾气,经常冒出一些想不到的言语,我觉得这就是幸福的生活。当我回到电脑面前,看看邮件,查阅最新发表的文章、浏览些帖子,觉得科技发展太快,新的内容太多,如何助力中国医药研发?这里不是做了什么的问题,而是做成什么的问题。思绪一次次回到现实。内心有一个声音时常提醒我,趁着我们还有时间,应该做些什么,为年轻人,为中国创新。
一个给自己的问题:我的孩子,长大了,毕业了,需要什么?会做些什么?
刚刚走出校园的孩子们,他们的家长又期待孩子能学习到什么?获得哪些成长?
新加入公司的毕业生,他们,又期待着什么?是否了解行业需要什么?
说了千百遍,想了无数次,发现自己在这个道路上愈发的坚定。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毕竟自己的力量非常渺小,但我愿一试,与诸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同行。
近期在整理公司内部培训的思路,总是有一些思考很久的问题:如何帮助年轻人学习?
虽说之前写过一些帖子,落实下去更为重要,看到效果才是我们期待的。
《益中国》年轻人在CRO公司应该如何学习——暨北京爱思益普研发中心科研技术培训总动员
《益中国》连接中国学术与产业——ICE蛋白降解平台服务开启!暨十二周年献礼!
CRO的优势,上面的几篇帖子介绍的较多。
换个角度想,我们在招聘的时候,技术问题上会关注几个方向:
2 熟练使用的技术有哪些? - 熟练,绝对不是了解,不是做几次,可能是1-2年
2 熟练操作的设备有哪些? - 整体而言,学生所能操作的设备非常之少
2 独立开展的实验方法有哪些? - 一般学生没有系统的方法开发的经验,哪怕是WB,qPCR,蛋白活性方面几乎没有对应专业的人员。基本情况是做出数据即可,并不涉及方法的优化。
2 项目中的团队协作? - 很少,无论本硕博,无论国内外。
2 项目的种类? - 很少,博士还稍微有一些,本硕几乎没有机会全程参与。但是博士对口的又很少。
面试下来,确实没有大的惊喜,专业上,好的不会太好,相对于CRO的业务而言,大家接触的领域有限,主要还是逻辑性,后面需要的都是学习和练习。绝大多数人,依然需要再培养,再学习。这也我迫切地希望为年轻人提供再学习平台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面,就是很多年轻人,很努力,很勤奋,不惧怕未知,只是不知如何努力,不知朝什么方向前进,需要一些引导,助力大家更上一层。
我们需要培养公司需要的一些人才容易,培养一些行业需要的人也不是很难,如何帮助他们找到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就像上学时各个学校的校训所指的方向,融入团队,为国而战,这个很难。如果我们的一丝力量,能够改变几个人的命运,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新的意义。
人才培养,乃国之重器。
站在这个高度,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会清晰很多。不在一时成败,不在一事之成功,反而应该多些接触,多些磨炼,多些失败,多些反省,坚持练习,积累经验与学识。
这需要公司有一定的文化沉淀,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方向有了,如何实施?
为何行业的前辈认为CRO的人员经验过于单一,只会做流水线中某个环节的工作?
为何CRO如此广泛的平台,人们却无暇投入学习?不知?不会?不敢?不便?
如何让科研单位、医疗院所的科学家们,用到国际专业的研发平台?
如何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看见如此广阔的行业?了解临床的需求?就业的需求?
我们还在摸索的路上,除去高频次、多领域的交叉项目合作之外,目前已经开展多项“爱思系列”工作:
2 组内定期的技术理论经验交流分享会;
2 HR设置系列专业“沟通力、领导力、执行力”等培训课程;
2 编排《爱思人》内刊,以文化与技术交流为中心,设置四大板块,涵盖“爱求索、思新异、益中国、普创新”等领域,展示人文生活、科技积累、技术应用等讯息,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也为员工提供展示平台,留下成长痕迹;
2 设置“爱思论坛”,提升员工自主调研、展示结果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后续推进公司业务平台,锻炼与国内、国际合作伙伴对接,更新汇报能力等;
2 推动“爱思学院”建设,探索长期培养新人的体系、选拔对公司发展理念高度认可的项目负责人员;
2 设置“爱思图书馆”,采购各类书籍、订购行业数据信息库,开展读书角分享知识活动,为公司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2 搭建网络公开课平台,包含对内、对外的技术讲解,进一步锻炼员工的心里素质,分享平台能力;
2 设置技术讨论系列论坛,开展前瞻生物、药学领域的文献阅读平台,公司内部设置屏幕媒介,定期宣传最新前沿进展与技术突破,传播科技知识;
2 设置公众号文章撰写平台,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每周发布2-3篇,试用期、本硕博的同事都可以分享学习经验;
2 设置公司内部英语课程,聘用全职英语教师,已开设3个英语学习班;
2 设置英语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等业余活动等。
2 还有很多其他专业上的支持与历练,围绕生命科学的培训不多,我们愿意尽力尝试。
但是,我们这里缺少一些与专家学者深入接触的机会!这可以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谈商业合作的同时也考虑下高校之外人才联合培养的可行性。
我想每个公司都有非常多的培养方法,欢迎大家更多的交流和学习。如何让措施落地,如何挖掘并培养优秀的人才,需要时间呵护,培养。
工业和学术发展的方向不同,如何助力到更多中国新药研发的项目,如何挖掘临床的需求,如何支持PI开展自己的研究,是搭建平台公司努力的方向。
原计划梳理下“CRO如何加速中国转化医学的研究?”的思路,还是绕不开人的培养,那就等下一篇吧,还需要深入的调研。
饭好了,孩子们过来叫我吃饭!还是要回到生活之中。
祝大家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安全!
北京 · 次渠
2022年10月5日 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