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有时,悠着点是最聪明的

已有 2494 次阅读 2013-5-20 09:45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指标, 肿瘤患者, 白细胞, 癌症治疗, 化疗放疗

30年的肿瘤临床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点:很多情况下中国的肿瘤患者不是因为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我们不太理性的攻伐性对策,包括过度化疗放疗等等。

其实,这已经是一个见怪不怪的老生常谈之问题了。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凌志军,在其亲历癌症后所著的《重生手记》的前言第一句话就是“癌症患者中有很多人并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错误的治疗”。若干年前,国内的一些报道中就已经尖锐地指出了这一中国式的悲剧!

凌志军先生是位资深记者。记者的知识面、信息量及社会阅历均较常人丰富得多。何况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由于亲历了癌症诊疗的全过程,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说是经历了死里逃生的,曾经被多位著名专家确诊为“肺癌晚期”,断定“活不过三个月”。最后,他体会到:“我们最大的不幸不在于遭遇癌细胞的侵袭,而在于我们被中国式的癌症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癌症治疗。”何谓中国式癌症?他解读认为:包括中国癌症治疗体系所存在的诸多致命弊端,如对癌症认识的致命偏差,错误的治疗方案,以及过度化放疗、过度手术等。

对此,我完全赞同,认为它的背后折射出复杂的医学乃至社会问题。

也许,对于常人来说,癌症防治,特别是治疗问题过于专业,深奥,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我可以举两个完全相同的案例作为典型实例以说明之:

两个患者患的都是血液系统的疾病,患的都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病理分期也一样(加速期),均是女性,年龄最多差两三岁,初诊时均在65岁上下;患者一位是太仓的,一位是无锡的。所不同的是,无锡的夫妇俩都是军队退下来的高级科研人员;太仓的先生是位抗美援朝战场下来的老军人,曾经任太仓县卫生局长,当事人则是位工人出生。无锡的女患者可能是因为科研加军人背景,特别较真,凡事一定打破沙锅问到底,搞出个一二三四五来,而且,容不得有半点瑕疵!太仓的似乎随和得多了!而就是这些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康复后果!

无锡的女患者先找我看病。那是在2003年夏天,她因为疲劳、低热,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当时白细胞最高8万多,在南京军区总院化疗了20多次后,仍旧没有控制,但已经起不来床了,只能放弃化疗,寻找她认为姑息性的中医药治疗。找我的时候,是2005年4月,症状是脾肿大,消瘦,低热,极度虚弱,无法站立,白细胞则2万多,中性90%以上。当时,我进行了辨证论治加中医药的诱导凋亡方法治疗,“加速期”未再进一步进展到“急变期”;约半年后,白细胞稳定在1.3~1.5之间。两年后,白细胞就在1.2~1.3之间,脾仍肿大,精神体力大为好转;2007年起,她与她先生俩已经能够出去旅游了!

到了2009年,她除了偶尔会感冒(较常人多一些),白细胞稍微高于1万,并无特别问题。但她总是心里不安,怕发展到“急变期”,又担心脾肿大会不会导致破裂出血(病房曾经见到过一人因此而死,其实这是概率非常非常低的特殊现象)。所以,大概2007年初开始,每一次复诊就和我商量:能不能用药再加强点?能不能控制得再严一点?让指标完全正常?……一次又一次反复要求!我当时开导她,说:“你的情况控制得不错了,不要把指标看得太重,生存质量最重要。”她就是不放心,然后,由于身体状态越来越好,相信自己能够扛得住化疗,就在第四年时(2009年国庆前后),她瞒着我去南京做了两次化疗;做完化疗后,她很高兴,因为化疗完后,短期内指标的确下来了!但是,3个月后指标又反弹,而且,反弹得更高,高达2万多了。这时,她有点惶恐,又急着来找我,我批评了她,告诉她说:“很多事情欲速则不达!”“求个基本稳定,应该就是个很好的态度!”

一年后,她身体状况基本复原,就是指标接近2万。原治疗医院电话联系她,建议她再用新药试试看!在他人的捣鼓下,也因为急于求成、求完美,她心动了。2011年初,她又接受了一次化疗。这次,她是轻松地自我走进医院的,但却再也没出来了。据说死因是化疗药诱导的慢粒进入了“急变期”。当然,这时,比她原先来找我看病时的情况还是要好很多了。当时,医生预计她只有半年到一年时间,而她已经活过了8年!但我觉得她最后也是冤死的。因为,她当时没有任何不适,只是指标高一点!几次教训都不吸取,还是要用生命去冒险,太不值得了。

太仓的病人比前者稍微晚一点时间来找我看病。她是在2005年1月,65岁时,出现与上述类似症状,白细胞达到10万多,确诊为同样的“慢粒”(分期也一样),住进太仓第一医院的,一共住院两年10个月,先后化疗23次,指标有所下降,但还是漂浮在几万上下,她先生急了,2006年底到上海求诊(当时患者还在住院),在我处接受中医药配合,找我时白细胞指标在3万上下,很快,指标开始下降(她先生担心,还结合着做了两次化疗),开始维持在1.2~1.3之间,半年后在1万上下,近六年多来,没再化疗,更没有用其他方法折腾,指标趋于慢性的下降通道,近几年来则一直稳定在正常值以内。细心的先生2012年端午节送了块匾给我,匾上写着:“力挽狂澜”,感谢救治之恩。并详细记录了一些细节:例如,“在危急时,请何裕民教授救治,2006.12~2012.6.2,共46次”!“病情很快稳定,效果良好”!现在,“血常规、血脂等一直都正常,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去外地疗养、旅游等,过着正常、幸福的生活”!这不正是生活的真正乐趣吗?

因此,回过头来看,有时,悠着点、稳妥点的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汲汲于控制指标,倒往往结果适得其反。无锡那位患者,其他比太仓的还要好一些,因为她找我看病时,白细胞已经低至2万。一用中医药,效果更明显,一直在指标上限,也没有特异性不适,如果不反复折腾的话,至今完全可能是健在着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691664.html

上一篇:癌变基础的现代解释——内环境或微环境失调
下一篇:现代西方营养学之检讨--理想化了的“RDA”
收藏 IP: 180.173.29.*| 热度|

3 刘洋 刘立 李土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