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之名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ysky97 网络上虚假的东西很多,而此地尽可信其真实……

博文

被动单身者:我们都是社会的牺牲品

已有 4665 次阅读 2015-12-7 00:27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社会, 家庭, 牺牲, 单身, 晚婚

被动单身者:我们都是社会的牺牲品

文/齐云龙

 

一、现象

   

有太多社会问题与家庭有关!

  单身户发展迅猛,“丁克家庭”速增,晚婚者增多、“空巢”及单身老人户大增……

  

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全国的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单身独居群体日益庞大正随着中国第四次单身潮的到来而日益显现。然而,相比之下,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和观念都尚没有因为这个人群的真实存在而有所变化。 

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在20140514日发布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对中国家庭60多年来变迁的特点和趋势作出系统分析。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户平均规模缩小的趋势更加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中国已是平均家庭规模较小的国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1人户和2人户的微型家庭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至2010年,1人户数量翻倍,2人户数量增加68%,到2010年这两类家庭户已接近40%,共计16亿户。在未来一个时期,微型家庭数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平均家庭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全国的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为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过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单身独居群体日益庞大正随着中国第四次单身潮的到来而日益显现。 

有媒体报道,早在2011年,国家民政局数据就显示,中国内地有1.8亿单身男女。而这一趋势也并非中国独有。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到2030年,日本的终身未婚男性比例将增至30%,而女性则增至23%

另外,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岁及以上女性人口中,有2.47%未婚;而此前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仅有0.92%未婚。十年间,这一比例增加了近2倍。

另讯据新华社报道称,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12亿,呈现出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高龄化现象严重的特征,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挑战。

婚姻家庭是社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妇联发布《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通过全国10余个省区市的数万份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平均结婚年龄为26岁,男性比女性高2.3岁,四分之三的男性在2534岁之间结婚,超过九成的女性在30岁之前结婚。其中,“70后”比其他代际结婚时间更晚,平均结婚年龄在29.6岁。调查报告指出,纵观受访者的各年龄阶层,在结婚前有房有车这一点要求,比例仅占15.3%

大城市单身者如今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其中以"剩女"居多。"剩女"是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官方释义为:现代都市女性,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然而,没有婚姻。

 

二、后果

林志炫的成名作《单身情歌》里有这样一句词:“单身的人那么多,快乐的没有几个……”事实上,单身的年轻人,独居的老人……这些“单”、“独”家庭让社会的幸福度降低……

因为社会的恶性循环,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劳动人口不足,社会养老金不足,结婚年龄推迟,社会老龄化、退休延迟,离婚率、婚外情……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 

三、反思

上述重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和重视!我不是人口学家!但是,想必大家都会深有体会!

出现上述现象绝非偶然,也并非只是中国所独有。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要进步,对知识积累的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受教育时间变得几乎超过了适婚期!越来越细的专业化分工的需求,使得人类进入了越来越深的专业领域……

与之相应的,人类对于社会普适价值的观念变得越来越不统一,人生观,世界观都越来越依据个人的真实体验!

导致家庭微型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初婚年龄的推迟导致青年单人户增加,人口迁移和流动导致1人户和2人户的增加,老年夫妇家庭的增加导致2人户的增加。近年来,由夫妇二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比重大幅提高,占全国家庭的比例提高了2倍。这主要是由于中老年夫妇不与他们的成年子女同住,以及更多的年轻夫妇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生育等原因。 

关注区域化均衡发展任重道远,而关注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资源分配,或许应该是一个开始!

更注重社会的均衡,回到以家庭为单元(细胞)的发展关注模式或许是一条出路! 

不过,有媒体称,种种迹象都说明,摆在单身者面前的,是一条荆棘密布的艰难之路。而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也不容乐观。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房子,房价的大幅度上升,正是资本家们运作获利的结果……这也成为晚婚现象的推手之一!

据悉,在京沪等一线城市,外省市单身人士买房都会遭遇资格问题。而在不少城市,经济适用房的申请资格也将单身排除在外。2007年,广州明确了经济适用房申购对象要以家庭为主,单身人士不能购买经济适用房。据称,这样是为了避免一对夫妻利用离婚购得两套住房。对于30岁以上的大龄单身住房困难人士,将通过廉租房制度提供保障。 

有人把社会比喻成一个大的有机的系统!也有人把整个社会比喻成一个躯体!

可以预见的是,这具躯体的一部分出现问题的时候,必然导致整体机能的问题!

看看最近的新闻,其实很多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家庭应该是社会的细胞,而非个体!

有时候人类社会现象要到自然科学里去找解释,有时候又可以反过来到人类社会里去寻找自然科学问题的答案,因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生命现象。 

社会最急功近利的是,把自己的需求建立在牺牲其他细胞(人或者家庭)的利益之上,就如同癌细胞,只顾自己的疯狂吸收营养和成长繁殖,却不顾其他机能的细胞死活!

而实际上,正常的细胞有着自己的规则,一些细胞会细胞程序性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凋亡的细胞又裂解,一些残片被其他细胞吞噬清理,或者排出体外…… 

乡村的凋敝——其实都是社会系统对劳动力的片面引流…… 

独户家庭的产生——劳动力的需求……

学业的迁到、打工者的迁徙……

社会的不均衡发展,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均,大量财富拥有者对新产品的需求,导致大量劳动力成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既得利益者,因为就业的不均衡性,因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不公平性而把自己的亲属、朋友放到更优越的位置,但却并非最佳的人岗匹配模式! 

“二孩”的政策出台了,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也许,重回以家庭为考虑单元的发展模式会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思路,更接近人类的本质!

 

链接

一、中国四次单身潮

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所致;

第二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单身潮的出现;

第三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潮来临;

到了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特征是,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而且还带动了"单身经济"。

二、细胞凋亡的意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应有所启示)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细胞发生凋亡时,就像树叶或花的自然凋落一样,对于这种生物学观察,借用希腊“Apoptosis”来表示,意思是像树叶或花的自然凋落,可译为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与细胞程序性死亡(PCD)

从严格的词学意义上来说,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细胞凋亡是有很大区别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概念是1956 年提出的,PCD 是个功能性概念,描述在一个多细胞生物体中某些细胞死亡是个体发育中的一个预定的、并受到严格程序控制的正常组成部分。例如蝌蚪变成青蛙,其变态过程中尾部的消失伴随大量细胞死亡,高等哺乳类动物指间蹼的消失、颚融合、视网膜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都必须有细胞死亡的参与。这些形形色色的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细胞死亡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散在的、逐个地从正常组织中死亡和消失,机体无炎症反应,而且对整个机体的发育是有利和必须的。因此认为动物发育过程中存在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个发育学概念,而细胞凋亡则是一个形态学的概念,描述一件有着一整套形态学特征的与坏死完全不同的细胞死亡形式。但是一般认为凋亡和程序性死亡两个概念可以交互使用,具有同等意义。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虽然凋亡与坏死的最终结果极为相似,但它们的过程与表现却有很大差别。

坏死(necrosis):坏死是细胞受到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细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表现为细胞胀大,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溢,核变化较慢,DNA 降解不充分,引起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

凋亡是细胞对环境的生理性病理性刺激信号,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缓和性损伤产生的应答有序变化的死亡过程。其细胞及组织的变化与坏死有明显的不同。

促进新陈代谢。

科学家现在想要弄懂的是,细胞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不同的死亡形式呢?细胞是怎么来决定激活哪一种死亡途径呢?这些不同形式的死亡形式又会对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的影响呢?

我们要向为了机体全体细胞的利益而壮烈牺牲的坏死细胞致敬!致敬之后要花大力气来研究细胞坏死的信号、机理和调控以及它们对人体功能和疾病的影响。反过来,研究细胞坏死的结果也可以被应用到人类社会去发现造成人类“坏死”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但是,我们更希望所有的细胞能相互合作、和谐相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8569-941497.html

上一篇:不要把幸福赌在明天
下一篇:没有规划的人生不会最美(看脑图如何让我们脑洞大开)
收藏 IP: 114.111.166.*| 热度|

1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