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皮的个人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dron74

博文

科学家能控制人类的进化吗?

已有 3810 次阅读 2018-11-26 23:45 |个人分类:生活偶拾|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基因编辑, 进化

今天微信被刷屏了,惊闻一对经过基因编辑的孩子降生了,这是一个中国的一名所谓科学家的最近“科研成果”,还所谓经过了伦理认证。媒体的有声音居然说这是一大进步,是重大的科学突破。果真如此吗?笔者不是生物专家,基因编辑不是很深入的了解,只知其名而己。但仅做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学过点科学知识的人,做过一点进化的学者,对此颇有异议。

 

从这位“科学家”的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数十亿年来,生命在不断进化。但近几百年来,工业化彻底改变了环境,向人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可以用强大的工具来控制进化,通过纠正疾病基因……我们人类可以更好地生活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

 

科学家能控制人类的进化吗?这样的“科学”需要、可能或说值得一做么?

 

大家都知道达尔文进化论最简练的描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严复对进化论最早的介绍取名叫《天演论》,生物学界和翻译界也有很多声音要为该理论正名,想把它改名为演化论,但由于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且人类总想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的想法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使进化论这个名词一直被沿袭了下来。

 

进化和演化区别大吗?这是不言而喻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对生物的选择,生物对环境适应才能生存,其结果是生物随时间的流逝,会不断发生变异,不同的生态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才有了多姿多彩的生物群落,也包括了我们人类。生物的演化的结果不是产生了更高级的生命,只是更适应环境的生命而已,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生命的进化是演化,环境变化,生命必然变化,如此而已。

 

人类相对自然是非常渺小的,这谁都知道,但我们现在正在自己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使得它不利于我们生存,我们改变周围的生态圈尚且不能。自然的力量如此之大,是否选择我们作为地球的未来主宰都是未知的,那么我们又如何有能力改变人类进化到更高等呢?人的基因组极其复杂,有30亿的碱基,每个碱基四种可能,简单的排列组合,大家都可以看到是一个宇宙数量级的数字,说我们现在只了解冰山一角都太大了,恒河一粒沙而已。以我们的所知所想,要对抗自然的选择,叫“控制进化“,可能吗?

 

 

那么这样的“科学”会带来什么呢?灾难,灾难,还是灾难!

 

生命的演化是中性的,这是现代分子遗传学一再证明的。简单的说就是变异没有方向性。但是自然的选择是严酷的,大多数的变异都是有害的,只有极少数的变异是具有正选择效应的,也就是促进生存率。现代科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事先判断什么样的变异有确定是正选择的,一个突变可能产生一个霍金一样的天才,也可能造就他困扰一生的疾病。从这一点说,科学很多时候是马后炮,是历史经验的积累。

 

“控制进化”的优化很可能是非常短视的。一个科学上未成熟的技术可能带来的是增加了更多的不可知变异,而由于大多数变异的有害性,会给子孙后代带来许多不可知的风险,例如造成了周所周知的大多数罕见病的来源。罕见病有何危害,不必说了吧,说起来都是泪。灾难!


也许优化后的人种真的可以有更“优秀”的基因,比如更高的智商、更强的繁殖力,更长的寿命等等,在现在人种中有更强的竟争力,但他占有了优势又如何呢?人类真的会因此得到自然的选择吗?想来未必如此吧,再造“智人”的过程中,一将成名万骨枯,歧视、奴役甚至杀戮,人类恐怕要回到野蛮的蛮荒时代了,会是进化到高级吗?灾难!

 

当代的基因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检测出生缺陷,确定很多疾病的易感基因,找到对应靶点的药物,生物医学发展蒸蒸日上。我们可以让不幸的孩子少来世间,让健康人防病于未然,让得病的同胞得到精确的治疗。但我们要优化一部分人的后代,公众会答应吗?没有了他们的支持,生物医学将如何向前去?灾难!

 

基因编辑是技术双刃剑,不是潘多拉魔盒,但优化人种论是历史沉渣,是真正的潘多拉盒子。从打有了医学对人体的深入了解之初,就有人幻想着起死回生或重造生命。从科幻小说的笔祖《弗兰克斯坦》到最近大刘的《魔鬼积木》,小说家丰富的想象给了未来无数种可能,但人类的未来只有一个,潘多拉的盒子是否打开掌握在你我这辈的手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112-1148460.html

上一篇:承认基因检测的无能,才有基因产业的春天
下一篇:四和十,四则运算绕口令
收藏 IP: 123.113.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