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皮的个人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dron74

博文

从盘古开天的神话谈时空的测量

已有 1713 次阅读 2022-4-11 23:34 |个人分类:伪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国自古有盘古开天的神话。据网上说法,关于盘古开天地的传说的起源大概有很多种,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数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处於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引自《三五历纪》


其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就是说天、地和盘古的高度对时间不是恒定的,盘古是神,后来的人其高度应该也可能随时代有变化。


现在的宇宙大爆炸学说,说天就是就是物理学上的宇宙是膨胀的,那么地呢?是不是也是一天天在加厚呢?智人呢,都是从小到大,百岁而止,大不了在某个时代留下一个躯壳。


我小时候一次初中物理竞赛的测量实验,要求测量单摆的时间。学过高中物理第一课的学生,这似乎是极其简单的题目,摆动多次记录多次,除以总数就行了吗!而我当时老土,没有学过单摆的等时性,只能一次一次测量,记得费了很大力气也测不准,大家懂得其中的艰难。这次竞赛我虽然还是得了奖,还因此被选上了重点高中,不知是不是那时老师看到了实验时的笨样高抬贵手,让我过了关,不得而知。反正这事我记忆极深。


时间真的是可以测量的吗?谁能标定时间?从古人到现代物理学虽然都假定时间是均匀的,但测定时间必须是用同一物理状态重复两次之间的间隔来定义。比如古人是正午的太阳,今人用铯原子钟。绝对的均匀的是时间本就是一个不可测量量。


那长度呢?古人用丈,一丈是十尺。而测量者最便捷的测量工具便是身体,如用步或是脚(foot,英尺)。今人用米,一米三尺。现代的长度单位制已经由于现代物理学的真空光速常数取代,不是基本单位了,是时间的倍数。


想象一下,如果在盘古的时代,天地人同时膨胀。盘古在其中测量天和地,他会发现什么?对,不变。因为它们同步在增大。

盘古死后化为山川日月。我们是盘古的后人,我们还在用自己的身体测量天地。发现,不变。



我们一代代人用新天地的物质长成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来测量世界,留下我们的记录。我们发现我们的尺长了。

证据如下: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于是有了下图,我们的尺真的随时间变长了。


Figure_1.png

那么地变厚了吗?


现代科学测量地球的半径是6371.393公里, 如果化成丈是多少呢?

 6371.393公里 = 6371.393 * 1000 * 3 /10 = 1911417.9 丈


按盘古天地的说法,“地日厚一丈”,那么这么厚的地要多少年呢?

 1911417.9 / 365.25 = 5233 年


于是有了下图:

Figure_2.png

注意到五千年前的公元前3100年,正是古埃及人类文明的起点。


最后,"天曰高一丈",怎么算?

现代宇宙学,宇宙是要膨胀的,膨胀率是74.03±1.42km/s/Mpc。

Mpc是秒差距,是现代天文学用地球太阳恒星的三角关系测量得到的。

盘古的宇宙可能没有那么复杂,他只能看到太阳的大小没有变化,大概的视角是0.53度的样子。

先把km/s的单位换算成zhang/day.   再乘以百万秒差除以太阳视角。 (一通乱算)


74.03 * 1000*3/10 * 24 *3600 * 0.000001/3600. /0.53 = 1.00569  丈/天


完毕

所以盘古的宇宙是可能的。 


参考资料:

盘古开天地神话

古尺的变化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地球半径

宇宙膨胀率

太阳和月亮的视角各是多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112-1333463.html

上一篇:【旧文新发】支持向量机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大葕筮法的精简5硬币模型
收藏 IP: 114.253.32.*|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