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从形象到生存——也说闽南文化研究的一点看法

已有 2796 次阅读 2014-6-20 21:4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点随感,顺手写下以备记录。

 

   对于茫茫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来说,除了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两个主干文化长期倍受关注外,近年一些局域亚文化、民族支流文化的研究也正在蓬勃兴起,从道、风化、器三方面着手的文化学论著已可查到好多,极大丰富了文化学的内容。
   但有些遗憾的是,偶经常有种感觉,诸多研究尚停留在注重“形象”,停留在各种符号研究上,而真正从人的角度入手,从资源——人性角度入手的尚少。

   五代王审知三兄弟开闽后,中原文化进入原本为众多少数古民族聚居的福建一带,大量少数民族支流文化因为军事斗争与资源争夺的失败而被逐出,至今只能从少数风化习俗等无定型文化层面的残余和残留“器”中巡究得片断,表观上,闽南文化的主体仍为中原文化。

   然而,我们严格从文化结构层面来分析,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是依托于物质文化层面的,在封闭性较大,资源获取渠道与中原差距甚大的福建,合理的生产方式应当是多层次,多品种的,五代至今漫长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间,给予了闽南早期中原文化充分的解构与重组空间,当我们借助弗雷泽《金枝》的方法对广义概念上的闽南文化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闽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海岛文化——农耕文化的中间体,在一些闽南地区交界处,更明显能看到多个支流文化的交融。另外,从一些遗留资料和出土文物的分析上,也可看出多个历史阶段闽南文化存在明显的“异核交融”特点。当然了,由于闽南复杂的地形的限制,主流的农耕生态圈封闭性很大,古中原文化的保留部分也特丰富,以至于不少古文化、古语言研究反而要来闽南寻找了。

  因此我认为闽南文化的研究,不要停留在宣传部门所谓“海纳百川”啊啥啥的形象层次,貌似更应当从资源——人性角度入手,从个体、群体(宗族)、社团的意识与无意识,从资源获取方式等为骨干,综合考虑历史变动(例如航海、封海、战乱)情况与事件,来获取闽南文化的实质会更透彻点。另外,对于闽南文化传播者而言,其文化资源化途径似乎可考虑借鉴日本的经验,而不该停留在“茶文化”、“乡情乡音”、千篇一律的“美丽村庄”的层次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805163.html

上一篇:呃,老邪老师咋好多天不上来呢?怪想念他的
下一篇:渐渐体会老邪老师为啥讨厌杂事了。
收藏 IP: 175.43.113.*| 热度|

13 朱晓刚 武夷山 智宇 张骥 杨正瓴 张云 汪晓军 曾新林 蔡庆华 张忆文 李宇斌 dulizhi95 ppp66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