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想治都治不了!为啥俺们对山东地下水污染不敢吱声。 精选

已有 5801 次阅读 2013-3-3 21:1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山东, 地下水

王同心博主在贴上问为什么科学网上不大注意山东地下水污染,有牌照的国家专家不肯说,俺个招安民科不讳忌,直接告诉您,实在是不好治啊!
 
相应的国家政策:拟投资万亿。大家请注意,这些所谓策略,均是防为主,还很难实现,治呢?没招!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

  会议提出,到2015年,要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到2020年,对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实现全面监控,重要地下水饮水水源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高,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

  为达到上述目标,会议提出以下措施:抓紧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和一般保护区;严格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与环境执法,依法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限期治理地下水污染隐患;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推进管网系统改造,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加强垃圾填埋场建设和治理;加强重点工业行业地下水环境监管,防范石油化工行业和地下工程设施、地下勘探、采矿活动污染地下水,控制工业危险废物对地下水的影响;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的污染,逐步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在水源保护区内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计划地加快推进地下水污染修复,在地下水污染突出区域进行修复试点,开展海水入侵综合防治示范,切断废弃钻井、矿井等污染途径等。

相应的技术问题:

1.设置阻水墙或反应墙,把被污染的地下水,土壤与周边隔绝。必要时候在隔绝墙内放能与污染物反应的东西,这要求是一出现污染马上应对的,时间稍微长了扩散开就无效了,再说挖那几十米深沟,那费用大几百万的谁出啊?

2.被动和主动收集法:被污染地下水体周围挖深沟,抽水上来处理,主动式的还需要挖井向地下注水,水里掺点大豆磷酸酯之类的可降解生物表面活性剂,把污染水体给逼到沟那里抽上来。或者把热蒸汽打地下去,把地给煮啦,把污染物水解或者挥发出来。这方法恶心得要死:土壤吸附能力很强,释放慢,煮不烂,一丁点污染你抽个一二十年也抽不干净啊?除非污染物是油,基本不吸附在土壤中。

3.物化法:向地下水钻井加药,不收集了。比如能固定铬污染的硫酸亚铁和过氧化镁,比如能氧化有机物的过氧化钙等,比如能还原铅,汞等重金属的亚微米或纳米铁粉,企图将污染物氧化或还原失毒,这个方法用得多,但药品成本老鼻子钱了,且也搞不大干净,因为氧化还原或固定的产物并不稳定——污染物没有脱离环境,除非俺一直说从嵇少丞兄那里学到的灵感——转化为晶格包含物或致密沉积岩包埋;而且污染水吸附到土壤里了后有一些脱附的较快会扩散到周边地区,然后因为地质或岩层材料问题被“封闭”,导致后来的治理药剂进不去;有些还被人抽起来用了,你最多也就能把治理区剩下的污染物慢慢地反应掉。

4.生物法:把高压溶解氧气的水连带微生物一起打地下去,生物分解污染物,以后不时打一些高压溶气水好给微生物氧气,这个最便宜实用,嗯,您可劲打溶气水吧?地方政府不掐死你去?嘿俺都缺水了您还糟蹋水?还有就是对重金属污染您别指望了。

这些方法的一概特点就是慢,贵,没把握。工厂水一天一万吨,费用两万元处理容易,地下水1万吨?10年,200万你都够呛能处理。污染物分离不出来的,比如一些重金属类污染,一些难降解农药如DDT,效果还很不好。中国污染的地下水何止亿吨?咋治?

俺治水还是有点三脚猫技术的,黑臭河流,甚至黑臭静止河流治得了,蓝藻爆发水体里水草种得活,天然水体重金属,石油泄漏,蓝藻爆发突发污染治理得了,中水生物法回用玩得来,景观湖泊治理得来还不带切断外源的。。。可问我地下污染水,我铁定扭头就跑,还跑得疯子一样的速度连窜带跳的,治不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666830.html

上一篇:求救环境,生物,生态学人:这个污水厂生活污泥的思路怎么梳理?
下一篇:城市污泥快速晒干的试验进行中,累但快乐。
收藏 IP: 36.249.11.*| 热度|

28 迟菲 赵美娣 刘洋 张骥 丛远新 陈永金 李欣海 王守业 鲍海飞 韦玉程 翟远征 翟自洋 曹聪 叶威源 汪晓军 陈安 李毅伟 张云 樊晓英 徐晓 李土荣 anonymity liuyanxn zhangcz07 luxiaobing12 zhanghuatian chenhuansheng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