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远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dawei

博文

读书:贾平凹的《自在独行》与坂本龙一的《音乐使人自由》

已有 6888 次阅读 2016-7-27 19:24 |个人分类:思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音乐, 贾平凹, 坂本龙一

在浦东机场的小书店里翻着书,想最后淘点有趣的书。但淘不到什么,主要是店比较小,又是面向各种游客,能对上眼的自然就不多了。比如品评论语三国这样的书不少,但我不感兴趣;英语翻译过去的,我一般也不会买,因为可以看原版。这时我看见贾平凹的散文集《自在独行》,封面独特,题目诱人,尤其是封底的一段字:”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多么激动人心的话啊,所以虽然有塑料屏蔽封装,看不见内容,我也毫不犹豫地把书递上柜台。

坐在候机室里,我急不可耐的把塑料包装撕开,开始寻找有那段话的文章,却遍寻不着,只好找有类似精髓的文章去读。贾平凹贾平凹,不愧大师,文笔流畅,读起来轻松有趣,其中也不乏启迪人生的佳句。比如“孤独的走向未来”这篇结尾段落,作者说:“在书中的某一页上我读到了‘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八个字,我终于明白了。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这样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写的真不错。

更多的是对世间事与人的看透与调侃。比如:“世间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 -- 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虽然我似懂非懂,但觉得应当是有道理。

其它的文章,也写得好,比如小时候的苦难,父亲的遭遇,母亲的慈爱,虽然我们的历史大同小异,但他写得非常感人,好几处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有一类是对物抒情,门前的树,桌上的花,抽屉里的收藏,再比如关于秦腔,关于女人,关于性爱,关于生老病死,他都写的妙笔生花,非常有趣。我上了飞机还在读,一气读完。

这样”聚精会神“地读完了,却忽然感到一些不满足。尤其是封底的介绍:毫无疑问,他(贾平凹)是当代中国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史册的文学家之一。。。。。平凹先生低调冷智,谦和厚道,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者。“就更加的不满足,难道,难道,就这些了吗,就这样了的吗?

我于是坐在那里想着我为什么不满足。家庭苦难的故事,听过很多次了,当时感动,过后就觉得有些重复。对物抒情,虽然读起来滋滋有味,过后想起来就有些卖弄文字,稍显啰嗦。谈论男人女人,就是那点事,说起来眉飞色舞,过后也不觉有多新鲜。反正这时我就是觉得不满足,但还是说不清为什么。迷迷糊糊之中,我又拿起另外买的一本书。就是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的自传《音乐使人自由》。在旅途的另外几个小时里,我又一气把这本书读完。这时,我明白,为什么我对贾平凹那本书的不满足了。

坂本龙一是国际上有名的作曲家,最有名的当为他为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或奥斯卡金奖。他的文字朴实真切,没有些许卖弄文字,甚至有些谦卑。他没有故意去写些警句妙言,但人生故事却让人深思。更重要的是,他是开放的,一步步走出自己学生的局促,没有对时事的抱怨嘲讽。不断进取,走向世界的。他交友甚多,都是有思想的人,甚至名字都一一列出,开诚布公。

比如他的老师三善问他:“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形体?” 坂本读过一些哲学书,正好似懂非懂的回答说:“如果欠缺色彩,就无法认识了。” 说完他才认识到,老师想要告诉他:得要先有色彩,才有办法认识形体。老师实际上是委婉的告诉他,他的乐曲欠缺色彩!

简单而又深刻的警示!人活着也当有色彩,否则无法辨别。

再比如坂本说:“纽约这块土地对于人的一种冷漠无情,也许反而让我相当自在。身在纽约,与其说是无法依靠任何组织,不如说纽约本来就是不轻易接纳任何人的城市。然而,我从小就讨厌被团体束缚限制,就这样的角度来说,我反倒觉得轻松。”  看到他的话,我想,即使在中国,这何尝不是我喜欢上海胜于帝都的原因呢?

相比之下,贾平凹是封闭的,囿于过去的事,书屋里的一点东西,路边的一点感怀,除了父母,没有什么好人,即使今天成名了,也觉得来人也多为干扰他的,让他躲闪不及。他没有提到什么人的名字,当然,散文集,不是自传,不可相比,但你能感到贾是恐惧的,躲避的。他为什么谨慎小心,当然有社会原因。

遇到好书,就是缘分。缘分就是共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4077-993069.html

上一篇:脚印(老白)
下一篇:熵与幸福感
收藏 IP: 138.20.184.*| 热度|

3 武夷山 强涛 王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