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7月17日是杨绛老人百岁的准确生日,再次诚挚敬重地祝福她老人家!(7月19日作者注)
杨绛先生
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生于北京,她家是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图片说明:均来自网上,分别为年轻时的杨绛、杨绛全家福、杨绛的著作、青松老人杨绛
最初知道杨绛是在读大学学习外国文学的时候,老师说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堪称经 典,不能不读,于是从图书馆“搬”来小说,一头扎将进去,果真好书,读着入迷,为堂吉诃德屡败屡战、勇敢无畏的“骑士风范”,也为译者的精彩笔法和功力叫好!从西班牙语译过来的句子竟然也能妙语连珠,就连翻译过来的乡俗俚语也那么地道,便有意注意了一下译者——杨绛,而且还蛮有耐心地读完了译者的序。后又了解到:杨绛是在1957年自己近五十岁的时候受命于国家的翻译计划,为翻译巨著《堂吉诃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60年前后她开始试译,期间历经约22年时间,包括经历被批斗、被下放的文革阶段,直到1978年该译著正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向中国读者传播西班牙文学和文化方面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自出版以来已累计总印数70余万套。1986年10月,杨绛因此还荣获了西班牙国王颁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我的天!记得当时心里很是一震:年近五十才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即便有法语和英语的基础,然而要翻译《堂吉诃德》这样一部经典巨著,而且翻译文字如此流畅自然,而且所处外围环境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在“打倒、批斗知识分子”的文革时段,真是非同一般的人!我开始注意有关杨绛的资料和她写的文章。
杨绛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生于北京,她家是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先生曾赴日、美留学,民国年间任高等审判庭长等职,为人办事刚直不阿;她少年时在上海读书,后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学系,继而又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外国文学,在清华与钱钟书相识相恋结为夫妇。后随先生赴英、法留学;1938年,他们在女儿1岁的时候回国,先在高校教学,后又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直至退休。杨绛著述甚丰,除译著外,还有剧本、小说、散文、文论等,上世纪40年代,她写的剧本还曾在上海被搬上舞台公演。
再接着我读到了杨绛的散文集《干校六记》,这是她和家人历经十年文革浩劫之后,以一种沧桑、冷峻的心境写出的一些追忆和散记。十年磨难,所经历的种种忿怒、凄凉甚至悲惨,在杨绛的笔下,经过智性和时光的过滤,显得宽容和散淡,格调是畅达、清明的,甚至还有几处让人感觉不到当时环境强加于人的压抑和惨痛,反而被吸引着去品味人情的温暖、人与田园、大自然以及忠实的小狗、乖顺的小猫之间的融合与亲近了;然而在她许多幽默的调侃和解嘲中,实在是道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剧所在,道出了普遍人性的脆弱和苦难。
杨绛在再版的《傅雷传记五种》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傅雷翻译这几部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韧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偏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利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的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傅雷已经作古,人死不能复生,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读着这些文字,我突然对《干校六记》那种近于白描的格调和心境有了一种感悟,同时也对钱先生、杨绛夫妇对于传媒的“大炒、热炒”之势的超稳定、无动于衷的心态有了一种理解,觉着也许一鳞半爪地把握到了杨先生和钱先生所共有的那种悲天悯人、善良正直的智者、仁者情怀和立足平凡、珍重生命的人生价值观。生命是可贵的,亦是艰难和坎坷的,唯有对于真善美的坚韧信仰和追求,才是生命强硬的支撑和宁静的归宿。
1997年杨绛夫妇的爱女、独女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钱瑗教授因病去世,第二年杨绛的丈夫钱钟书亦离世,87岁的老人独自面对两个亲人的生死离别,杨绛选择了坚强。为了缓解哀伤,她把自己的心智精力全部投入了对丈夫遗稿的整理和出版方面;接着她又把夫妇二人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从2001年至今,据称已有800万款项注入该基金,贫困好学的学子得到了资助。在处理完钱先生的书稿出版事宜之后,90岁高龄的杨绛老人又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心智和心境开始翻译西方哲学、文学经典《柏拉图对话录》中最难翻译篇章之一《斐多》,并又接着完成了女儿钱瑗未写完的家庭回忆录《我们仨》……
杨绛先生在其一本著作的扉页里选用了的外国诗人兰德的一段诗《暮年余热:献词》,以示心迹,再恰当不过了:
我和谁都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附:
1、兰德诗原文:Walter Savage Landor (1775-1864) :
On His Seventy-Fifth Birthday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2、杨绛先生文章中的片言只语摘录: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锺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
卑微是人世间的隐身衣,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杨绛先生全家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