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说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jiuqing

博文

为何管理者坚持量化考评 精选

已有 17276 次阅读 2015-1-19 18:46 |个人分类:科技政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价, 量化, 科技管理

 

为何管理者坚持量化考评

 

在中国,管理者对科研人员的绩效采取量化考评,已引起人们广泛的议论,批评的多,肯定的少。对于量化的弊端,该说的都说了;对于改善的建议,该提的都提了,情况似乎没有好转的迹象。

为什么量化考评在中国会如此根深蒂固呢,本人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在此帮他们啰嗦几句,理性猜测多于实证分析。有一句老话:存在即是合理,合理未必最优。

   1 短暂与悠久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走在量化的路上,GDP决定了经济建设繁荣程度,报酬收入决定了个人工作业绩,消费额度决定了生活水平质量,科技进步贡献率决定了研发投入绩效,一年蓝天天数值决定了大气环保质量。

大量的科研人员都经历了大学考试,大学按照大学分数线招生,每个人按照(即使是连蒙带猜)按照高考成绩选择哪所大学,硕士博士的录取也是如此。

恢复高考后的前几批大学生中的优秀者,若干年后陆陆续续走上了科研管理岗位。他们是高考成绩量化的受益者,也是竞争科研投入的胜出者,是科研产出的丰收者,顺利成章地成为了首批科研绩效量化管理的制定者。

比起其他量化考评,例如高考按分数高低先后的录取历史,例如流水线上工人的工分制历史,对科研人员的量化考评要短暂一些,需要的是完善改良,不是推倒取消。

2 模糊与精准

量化的最大好处就是精准。考评就是给每个人打上等级的标志,是真正的排名。假如有100个人,只分为ABCDE五个等级,从优秀、优良、良好、及格到不及格,每个等级都会拥挤着很多人。量化制按各项指标打分,再加上小数点后一位两位,数值显示出差异,总能把人区别开来。把此分数作为个人绩效,按绩效评课题、职称特别是发放额外的奖金,无比精确。对自然现象的精准描述是现代科研人员的追求目标,对人员绩效的精准描述也是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

对一些新鲜出炉的学术研究成果,一时难以看清楚其价值和贡献,本应模糊处理的评估,没有关系,用发表期刊影响因子来替代,同一类、同一本期刊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被等分值地精准量化了;那些貌似无法量化的,本应模糊处理的规范,比如师德,管理者也能将其量化,这就是所谓的权重和赋值。

一个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科研人员而言,发表论文、获得课题经费要算分,科研道德、人缘关系也要算分。最终的定性指标必然要通过精确的赋值和去量纲处理,加到总的指标体系中,才能完成计量。

   3 温暖与冰冷

科研人员往往会自视甚高,我们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我们不是建筑工地的工人,管理者不能用工分制这一套量化指标来管理我们。然而,管理者的职责和天命就是管人,不管这人是科研人员,还是流水线工人、建筑工地的工人。

管理者不靠量化考评,又能靠什么呢?靠大家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评议?很多人推荐的是面对面的相互评议。这种在发达国家优秀科研机构流行的评议方式在中国会异化。中国是人情社会,低头不见抬头见,何苦大家为难大家。因此可预见的场面是,大家会面带笑容,哈哈哈哈,你不错,我不错,多么温暖的场面,可是管理者得不到有用的考评结果。

管理者拿来一张考评表,匿名填表,大家才有可能把真实的想法体现出来。对管理者来说,与其要虚假的温暖,不如直接来真实的冰冷。数字摆在那里,不会骗人,也不会得罪人。貌似冰冷的数字,给出的却是温暖的结果。这可能也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4 勤奋与懒惰

   对管理者的量化考评,还有一种责难,就是懒惰。懒惰使得管理者一刀切,量化考评就那么两三张表,对搞自然科学的考评统统一张表,对搞社会科学的考评统统一张表,对搞后勤服务、管理的考评是另外一张不同的表。即使这样,管理者对于各种表格的内容的复核审查,也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当管理者自己无力直接评价科技成果和每个人的绩效时,要区分如此众多学科和领域的基础、应用和工程研究,要区分论文、专利和专著的评分标准,只能靠科研人员自己去争个高低辨个曲直,那无疑是一场兴师动众的运动。若因为管理者这样的勤奋,把量化考评弄得更精准一些,要么劳驾科研人员,要么劳驾代表科研人员的学术委员会。恐怕已够忙碌的学术委员们,也不会去选择这样的勤奋,而还是选择懒惰一些好。

5 稳态与动态

每一年都进行量化考核,是为了更好地与科研人员眼前的工作业绩挂钩,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一年一度的考评是考评,五年一次的考评也是考评,依据的仍然是这些能够量化的指标,时间长度对量化考评本质上没有区别。科研人员对于所要填的表格,如果平时稍加留心(比如记科研日记),如果实事求是,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

就管理者而言,没有每年科研人员的这些数据表格,怎么能向上级、向各种统计机构、向各种排名机构填报数据呢?社会每年都在为机构打分,上级领导每一年都在为领导班子打分,学生为学校打分,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也让学校、研究机构喘不过气来。各种各样的量化数据已成为管理者必须清楚掌握的基本事实。

管理者可以每年调整指标,以适应领导的管理意图和科研人员的适时要求,动态管理要比静态管理的效果好一些。兼顾暂时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在动态管理中能够找到平衡点。那些因为某一年量化指标的不足而受损的科研人员,可能会因为另一年的大收益而得到更大的补偿回馈。

6 无奈与抉择

无论如何,到了每一年的年终,科研人员都要为自己算账,要对自己做出评价。管理者不过是把大家的自我评价放在了一起。管理者自己的绩效也是以大家的绩效为基数的。

科研人员的自我评价意识要比量化指标重要得多。倘若每个科研人员对自己的评价里,不是得了多少课题收了多少经费发了多少文章,管理者就不能过分看重这些量化数据。倘若每个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科研绩效充满自信,坚信我的一篇论文的价值比别人的多篇论文价值高,或者你更坚信自己的学识,坚信自己科研的未来,根本不在乎管理者的临时评价,我行我素,持续做冷板凳,只期待一朝翻身,管理者也不会把你扫地出门。

大部分管理者曾经是科研人员,对于量化评价的劣处并非熟视无睹,也并非一走上新岗位后翻脸不认人。综合评价,错综复杂。个性评价,缺乏自信。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法之前,管理者对科研人员继续量化评价也是无奈的抉择。这个无奈的选择,和实施了30多年的高考制度一样,对于中国的高中毕业生而言,不管是过去三五天考试七门五门课程,还是今后的,两天考三门课程,大学录取靠高考成绩的指挥棒依然高悬在头。

古人云:用人之道,攻心为上。攻心乏术,辅以量化。这正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宜之计。能否找到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最优解,既能有效激励科研人员,又符合科研客观规律,需要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2-860953.html

上一篇: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修改建议
下一篇:一点期待:政府科技管理先要“做正确的事”
收藏 IP: 123.113.176.*| 热度|

14 蒋永华 冯喆 张志刚 陈冬生 彭渤 张波 赵星 徐世文 杨大勇 李红兵 杨正瓴 zjzhaokeqin xuqingzheng cly8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