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之上“明心见性、不矜不伐”
我一直担心的是:自己失去了怀疑和思考的能力,最怕学术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学术余生不长,请温柔珍惜对待。
就像我所爱好的知识动员一样,其精髓是将知识行动化和价值化。
假如崇尚游学,不必在朋友圈频频发“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学术路上”,但是很久之后却发现,身体和灵魂一直停滞在床上。
假如渴望学术,不是在朋友圈里面写上“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学术和远方”,可是一想到学术远方的路途艰辛,却最终选择了得过且过。
假如喜欢稳定,处处流露着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安逸,可慢慢你就会明白,所谓的稳定就是在稳定中学术苍白。
所以,在学术中不要轻言放弃,但凡有了第一次,学术之路就会习惯性知难而退,可是假如你有了第一次的理论、方法上面的探索与创新,就会逐渐习惯于迎风破浪,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选择却带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真正的学术之人,虽然其青春终会在某一天失去,但其学术之青春却愈发弥坚,充满朝气和活力。学术和生活并不矛盾,真正地学术之人是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保持独立和富有主见。他们具有充满活力的灵魂和不甘于平庸的志向,也有驾驭灵魂的自律和实现愿望的实力。
喜欢学术的人,不是一个轻易妥协的人,不会轻易对学术妥协,哪怕是一次妥协,很可能就妥协了一生。在学术上退缩得越多,会让思想呼吸的空间就越发狭小。
醉心于学术之人,虽然身体很是忙碌,但是心境淡泊宁静,无须陷入周围八卦琐事之中,态度从容,岁月静好。最好的状态就是让自己的学术能力配得上学术情怀,此刻,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仰望星空,从容不迫地与学术、岁月相处。
假如你发现学术存在不公平的时候,其实上天在弥补你,因为它没有给你一个傲人的背景,却给了你一颗不服输的学术之心。
学术没有与众不同的捷径,假如非要辟出一条与众不同捷径,那就是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路,这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辛酸。每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背后,其实都是以无人能及的勤奋为前提,要么是血,要么是泪,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无人问津的寂寞时光。虽然辛酸,虽然寂寞,却甘之如饴,欲罢不能。因为任何一种学术上的坚持都是为了看见自己、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成为自己、超越自己,都是为了“明心见性、不矜不伐”。
我刻意让自己保持简单纯净的学术之心,尽量避免穿着“世俗”的外衣来保护自己,用这种廉价的精神鸦片来麻痹真实的自我。而掩藏在这件“自以为是”的世俗外衣里面的,是一事无成的空虚,沉溺现状的焦虑,不敢突破的懦弱,面对责任的逃避,自我保护的蜷缩……。
对于学术,假如一想到就会烦躁,就会陷入无力感,那这只是一种抵触和反感。如若一想到就精神抖擞,就迫切感到有事要做、有障碍需要克服,那这就是一种梦想和志向。
我自己觉得,学术之青春其实就像我们年前的时候,喜欢接触和尝试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而且接受的能力比任何时候都强。学术之青春就是要一直持续地、永无止境地更新自己、就像软件更新一样迭代自己,不管哪方面——学术能力、学术自信、学术之心、学术态度、学术风格、学术心胸、学术眼界、学术胸襟……。
我喜欢自己的学术,喜欢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不是要和其他人攀比,而是为了想成为自己,并且有选择、判断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迫谋生。当学术在心中有了意义,学术带来的充实感自会油然而生。
最后,套用并修改梭罗在《瓦尔登湖》里面的一句话,我阳光满怀地步入学术丛林,因为我希望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学术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并维新,以免在我在学术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在学术中活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