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想闪电,如云自由漂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渝 我的微博:http://t.qq.com/iRaining

博文

【研究生】给硕士学位论文的共同点评(整理) 精选

已有 12737 次阅读 2009-4-26 16:47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引言


最近得知,虽然没有宣传,学生们已经在跟踪我在科学网的博文。既然如此,我也就把学生培养工作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整理在此,以便做到师生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性话语(低年级的同学都可以参看)。

后续内容整理自今天我在学生QQ群中发布的共同点评内容。此前一直都在断断续续进行共同点评,但一口气写这么多还是第一次,所以就特别转帖归纳一下,还补充了此前的一些内容。因为来自正在评审论文的点评,遇到共同问题才说一说,内容不一定很系统。

1. 关于项目和论文

论文工作在写作时需要系统整理,不是你在某个项目组就一定要把该项目组的标签文字(某理论、某方法)放入论文内容中。自己没有研究某现象或理论而勉强写之,这样对你的答辩会相当不利,专家不认可。一定去掉不适合自己论文实际工作的说法,注意就事论事,而不是带一个不适合你的帽子。

由于项目组有共同的文档(比如申请书、整理的综述等),在一个项目组中的同学,发现现状综述部分相当重复。强调论文所有文字自己写,不要抄申请书这样的文档(恐怕也找不到引用出处),多人重复后就出现不当。每位同学要自查论文,恐怕多多少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定要去掉现抄的,除非你能确保文字都进行了恰当的引用。

之所以出现这些共同的问题,是你们对自己的工作还缺乏真正的顶层设计,即不明白自己工作的实际所处位置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已经返回论文修改的同学也注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论文最后参加项目列表中,写自己实际参加的项目(参考发表论文的资助信息,也参考平时参加的课题讨论组的项目列表),而不是把老师的所有项目列上,后者是适得其反的。

2. 论文的写作和结构

还有一个明显问题,多个同学都是这样,内容缺乏整体性和逻辑内在关联。其实,我已经反复强调过这一点(从研一的课程起,一直到审定论文目录、论文的集体点评会)。

比如,摘要可以采取两段式(不一定是两个段落,这只是一个说法),第一段是第一章和每章引言的摘要(背景和提出问题),第二段是全文个人工作的摘要(可以来自最后一章)。

关键词一般5个左右。其中一个词涵盖论文的最近上层领域即可,其余词是选自论文核心部分。关键词要用行业规范,不要自己造,尽量避免大家不熟悉的简写。随时记住关键词是他人用来检索论文的,关键词不恰当(过大或过细都不妥)会造成你的论文漏检或误检。

第一章的内容和论文题目高度关联,但是讲总体情况,而部分和内容工作密切相关的他人工作的细节是在第二章中给出(即后续工作的基础或对比试验的他人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总体和局部细节的关系。不要写出来一看,第二章和第一章没有什么关系,即第一章的综述写偏了。

第一章的综述篇幅不宜过少(这是多数学生的通病,不看重综述),大约5-10页,高度提炼,体现最新和全貌,要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评述,比如指出现状的不足或问题。综述领域必须是恰当的,和个人工作吻合的,不要写偏了。可以在背景中提及工作中的最近上层领域(对应关键词之一),其余都是较密切相关的工作,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最忌讳罗列一堆论文,却缺乏整理和个人见解,可读性差。

第二章是他人的工作介绍,必须是后文自己工作的基础,即你后面直接相关的他人工作的细节介绍。这些工作在综述部分是提到了,而后文也用到了(比如参考、改进、对比实验等)。必须把个人工作和他人工作分开。至少这是我认为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不当的位置和语气,都可能误导读者,把他人工作误读为个人工作,这是不妥当的。第二章不是纯教科书的扫盲。如果你改进了很多方法之一的算法,就只介绍这个方法好了(包括这个方法在所有方法中的位置、类别等整体信息),不要把这些方法的细节全部罗列在第二章,这根本就是故意挤占有效篇幅。

用到某些软件工具的同学,在第二章介绍基础时,可以淡化理论等公式,毕竟这不是你论文工作的主体,你没有围绕这个工具展开研究,可以介绍该平台和通用步骤,后文你用到各个环节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来源即可。对你而言,这只是工具(就好像vc一样),只不过大家不熟悉,所以要简单介绍。不要搞成教科书式的,偏重扫盲而冲淡主题。而且,抄一堆自己都不明白的文字,是给你自己找麻烦。

第三章开始是自己的工作介绍。除了最后一章全文总结,论文中间的每章都用引言开始,本章小结结束。

我也多次强调,不管是论文整体,还是每一章、每一节,你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即先给意图(工作背景、意义,提出问题),然后是整体工作介绍(比如思路、系统架构等),其次才是各个部分细节所对应的局部介绍。不要一上来就是细节介绍,读者根本不知道你要讲什么。(软件工程的思想在这里一直在反复使用)

各个章节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不是分割孤立的。读者读后的感觉是一气呵成、连贯的。不这样,恐怕你自己作为读者来读都不会满意。

论文需要顶层设计。有同学的个人工作写两章,也有写三、四章的。那么,你在什么地方说明这些章节之间的关系呢?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顶层设计可以在第一章模板中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篇章结构介绍中给出,好像一个指南一样,用系统流程图画出个人工作(后面几章)的关系。这通常适用于章节较多,各个部分有有机联系。
部分同学也可以在第三章个人工作开始时给出系统整体情况,即后续章节都隶属于这个整体(比如下一章就只是系统测试了)。

还有,部分读者是大同行(不是小同行),也不排除还有外行。你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整体性,这其实也是可读性的一方面。他人可以不关心你的技术细节而明白你做了什么工作,做得如何。

事实上,每个评审人不会在你的论文上花特别长的时间,良好的论文结构有助于读者在最短时间捕捉到有用信息。这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很多人不得不快餐式阅读,所以也必须这样做。

3. 其他写作细节

关于中文和西文的困惑。你们是写中文论文,那么文字都是中文为主。不止一个同学在算法里面用step来替代步骤,这不规范。

在中文正文里面,括号都用全角。唯一例外是和数字、字母在一起表示编号,用西文的半角,比如(1),(3.1), (a)。

算法描述也要规范化。比如:算法3.1,名称,输入、输出、步骤,算法结束。不要把算法混合在正文中。

图表前后根据情况空一行或半行,区分正文。图表中的字体不要超过正文字体大小,要匹配。图形要考虑打印效果,比如避免大片的灰色和黑色背景,不要仅以彩色来区分不同曲线,而是辅助以线型、线上的不同符号等。

刚才有同学在群里问,我给某个同学的批注是不要图表前后空一行,所以后面大家都不空行了。

特此补充:我给很多同学都加了空行,并非在正文那里回车加的,而是在图的标题后面加的,二者行距不一样,总之看上去视觉不错。如果发现加行有问题,你会发现我是调整了段前或段后距离,只是多了半行。有时,版面限制,半行也多不了,无论怎么调整文字,比如尽量多写或少写前后文字来调整版面,那种情况下偶尔不空也是可以的。总之,情况是灵活的,目的就是版面清爽。我的话有语境。

这里也涉及到论文模板问题。难道真的有一个统一天下的论文模板吗?没有。没有自由或过度自由的写作都有问题。

论文中切忌开天窗,即大段空白。要调整文字,使得论文的版面是充分利用的。

还有很多同学都出现的小问题。中国人写作喜好用冒号,切记,冒号表示后面是完整的内容,那么,你一定要用列表符号或编号来表示后面内容和冒号一起组成一个完整部分。原则上,每段结束不用冒号结束,句号才是合法的中文句子结束。你要用冒号,下面必须是列表!这样,能清晰地区分其他正文内容。

看这样的文字很累,要极力辨别你在冒号后面给出的内容到底在哪里结束。全部混合在一起,在排版上也不能区分。

还有如下(上)图所示这种说法也要避免,用绝对引用,比如,如图3.2所示。这样,排版时,无论图形位置怎么改变,正文是有效的。

更重要的技巧,每个图的编号你可以用word的宏插入,引用也是,这样,无论这些内容跑到哪里,相对顺序是word维护,你可以减少很多手工管理的工作量。(不过,到这个时候,你们来不及这样做了。)

参考文献的管理可以用endnote等软件,word也提供了这样的工具。开始不免麻烦,在后期总的看来,还是大大减少了修订的工作量。

文章的各级标题是统一的,尤其是没有出现在目录上的四级标题,在正文中也要严格坚持格式,不要混乱,自身都不统一。

还有引用不当的例子。“通过对……产生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具有……的很多典型特征[12,13]: 1. ……”,这样读者会以为下面的内容全是你抄的。
引用参考文献的位置一定要注意,不要引起歧义。搞不好就是无心的学术不当了,或者对你自己不利,明明是自己的,别人看的时候以为是他人的。


暂时的结束语

论文写作质量是无止境的,也取决于你们的写作水平和认识水平。学位论文答辩恰恰是对你们综合能力的考察,所以这个环节不可忽视。做得好,更要写得好。这三年中,我也强调多次了。写作能力强似乎是一个表象,其实它里面隐含着你的综合素质。科技论文写作尤其强调逻辑性。

其实,我写得最多的评语和批注就是论文框架(涉及整体性和逻辑性)和排版细节。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技能,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以认真的态度进行长期积累,用心体会和提高,水滴石穿,才能突现成效。

(本文思想也适用于各种有关的学位或学术论文格式参考。)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846-228323.html

上一篇:从学生就业拷问企业的社会责任
下一篇:【研究生】毕业答辩PPT制作和讲述要点(整理)
收藏 IP: .*| 热度|

20 周可真 武夷山 王汉森 刘玉平 毛飞跃 吴雄斌 向峥嵘 刘进平 朱志敏 胡新根 杨秀海 陈国文 刘立 马丽丹 王宝山 郑义 魏东平 赵苡彤 侯振宇 fisher2008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