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雕虫小记:杂议昆虫分类鉴定QQ群的桥梁功能(85931581)

已有 3192 次阅读 2015-5-8 17:3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物种多样性, 昆虫分类, 检验检疫, 昆虫鉴定, 农业昆虫学

我建立昆虫分类鉴定群的初衷:1)专业同行之间的桥梁 - 即时分享昆虫研究的乐趣;2)学者和学生之间桥梁 -  吸引年青人并培育他们对昆虫研究的兴趣;3)和其他专业同行之间的桥梁 - 可以通过图片尽快找到类群的专家,提高鉴定效率;4)专家和标本之间的桥梁 - 丰富并拓宽昆虫标本分布和采集信息。这个想法开始得到很多植物保护和农业昆虫学工作者的支持,并逐渐推广到检疫检疫、昆虫生态学和多样性研究领域。QQ群发言、回复、讨论,一切均由群员看时间方便,不在一时一刻。群里的管理员非常尽责,把感兴趣的人尽量加进来,而无关的人士,则需要甄别并把他们挡在群外,以免烦扰。

目前,不是所有的分类专家都上网或者用QQ。年轻专家,方方面面的压力大;中年专家担子重,事务繁忙;老年专家则忙了一辈子,需要安享退休之后的乐趣。如果有感兴趣的专家,还希望大家支持并邀请进来。在诸位同仁的努力下,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生和爱好者加入进来。大家都对分类或有兴趣,或有需求。希望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把分类学的成果分享并传播出去。

分类鉴定不是仅仅靠看照片就能做的工作,需要系统地研究标本、研读文献和充分研讨。尽管有部分志书、文献,很多物种并不是仅靠检索表就可以鉴定的。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尚有大量的物种,还没有被发现、鉴定或描述。大部分类群,即便是一个属或者亚属,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精心钻研才可能成为专家。这样的例子在欧洲非常普遍。以我个人研究的长距小蜂属(Euplectrus)为例,我从博士生入学即开始研究,依据动物研究所的大部分标本发表了一个物种的检索表。随后去匈牙利、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均关注该属,目前才整理了120多种。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ichael Kuhlmann博士一辈子就研究大分舌蜂属(Colletes)。这也是大部分学者在自己的专业类群知识之外,一般比较谨慎、少有断言的重要原因。以前一个专家可能掌握很多的类群的形态分类学 ,但这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学科的分化、标本来源的增加和类群研究的深入,通识分类人才将会减少,而特定类群的专业人才会有所增加。

大量分子数据的引入,目前还无法取代经典形态分类学,但也帮助我们揭示了大量的近似种或者隐存种。最近几年,我实验室牛泽清博士和Michael合作做Colletes。经过形态学研究,他们对几个物种存在分歧。通过整合分子证据,牛博士最终说服了合作者。另外一方面,尽管大部分标本难以通过照片直接鉴定到物种水平,但可以大致确定类群和专家,有助于需要鉴定的同仁提高工作效率。好的照片还可以帮助类群专家发现细微之处,并可能通过研究标本进行界定。敬请大家能够理解,在提供图片的同时,尽量保留标本和标准信息。

我非常支持昆虫爱好者的加盟。欧洲大量的专家,从小就是超级爱好者。以我认识的一个英国同行为例,他从小就在院子里灯诱蛾类,并记录物种数量和动态变化。尽管英国的物种不算丰富,但是他长年积累,不仅提高了他自己对昆虫的兴趣,也为其他蛾类分类专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我2005年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临时工,帮助管理膜翅目昆虫。现在他是博物馆的专业馆员。他们对昆虫的爱好以兴趣为主导,认识大量本地区系中的很多昆虫。只要辅以一定的专业培训,他们的能力自然提升很快。期待更多的专业昆虫学工作者,爱护并支持这支民间的力量,不以文凭或者论文论英雄,在昆虫系统学的不同环节,按需吸收一部分优秀人士,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888541.html

上一篇:博物学和形态分类学在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下一篇:科研用干制失活昆虫标本不需要植物检疫审批
收藏 IP: 211.100.51.*| 热度|

4 梁红斌 张珑 黄贵强 wgh13333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