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分类学:科学问题与功能

已有 3838 次阅读 2011-2-18 23:01 |个人分类:思路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分类学

1993年,我师从南京师范大学归鸿先生、苏翠荣教授,研究蜉蝣分类学。当时不能理解分类学,更谈不上理解分类学中的科学问题。苏老师悉心教导数次,我都无法领悟。等归鸿先生1995年让我考虑3天,是否需要继续学业的棒喝之下,我才有所顿悟。从此下定决心认真学习蜉蝣类群和分类学的细节 - 这是我硕士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


1996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大卫研究员的鼓励之下,攻读动物学博士学位。通过阅读分类学文献、参加野外考察和室内标本研究,我感觉自己对分类学研究兴趣日渐浓厚,常常和黄大卫老师、薛大勇老师、师姐和师弟们探讨分类学的真谛。有些时候感觉自己有些“走火入魔”,不管来的是否是同行,一概交流“小蜂”或者“分类”。有时也将自己一知半解的学科拿来和分类学进行比较,有些推断现在想来很是荒谬。那时候对分类学知识的渴求、和师长毫无保留的交流,我感觉是博士阶段以来最珍贵的积累,一直受益匪浅。


2003年以来,通过不断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我尝试把这些知识和传统分类学相结合。有些挫折,有些进步,我希望自己仍然能够坚持追寻分类学中的科学问题。最近去澳大利亚开会,有个当年研究BT的科学家(现在已经是一个战略科学家),对在座的标本馆专家(大多数都是国际知名的分类学家)提出建议:在考虑科学问题的同时,要考虑学科或者类群的功能。我感觉不谋而合:1)林奈、达尔文大家为后辈建立了一个研究无数未知物种和假说的平台,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小的类群里面发扬光大;2)在考虑类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小学科的功能,即可能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在这里,我希望将来想研究分类的研究生,能在做类群研究的同时,认真考虑科学问题的同时,也认真考虑类群与学科的功能,实现自己的一些理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414292.html

上一篇:分类学:加速研究过程、细化研究环节
下一篇:研究生做研究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1 霍艾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