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年悟空:小说与影剧角色创作何以相去甚远
【本文首发于“文艺语丝”微信公众号】
余华的小说《活着》有个异常悲惨的结局,一家子所有人都死了,就剩老汉一人。改编后的电影《活着》最后则是一个温馨的场景,尽管家人死了不少,但最后一幕还是老汉(葛优饰)、老婆(巩俐饰)带着外孙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
钱钟书先生给出的小说《围城》结局是现实主义的,方鸿渐回到空荡荡的家里,心里一片茫然无措,但总归是让人感受到小知识分子被生活揉搓了还要继续被揉搓的状态。而黄蜀芹的电视剧《围城》的亮色,是在片片枯叶被风吹送中给了方鸿渐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尹力拍摄的《葛定国同志的夕阳红》也是一个美好结局,退休军队干部葛定国的二婚妻子最后融入了别扭的新家庭。而项小米的小说却是在和二婚妻子离婚时,葛定国已经把所有的财产都转移得一干二净,二婚妻子几近净身出户,冷酷无外于此。
那么,小说与电视剧创作何以如此相去甚远?值得细究。
最近网上在传一篇文章,说的是《西游记》小说里的孙悟空面目可憎,而六小龄童的孙悟空颠覆了小说。当然,电视剧的悟空完全是人见人爱的小猴子嘛,所以大家才会吵吵着要57岁的六小龄童继续在春晚上给为大家唤醒一个美好的回忆,央视不让上就是罪过,云云。
其实,小说和影视在艺术上的处理不同几乎是一贯的做法。
小说的可想象空间可以大到无边无际,而影视剧则只能把一种状态限定在一定的有限空间。几乎不容观众有思考的余地,而希望观众想到的也就止于画面所给予。如此,悲剧就不宜太悲,总要给人留出希望,哪怕只有一点点。而喜剧则要达到极致,所有的包袱悉数抛出,一丝不剩才好。
如果一个面目丑陋的猴子在电视剧里蹦来跳去,吓人巴啦的,即便其做的总是好人好事,观众们终归不领情。就如我们可以接受卡西莫多在小说里的丑陋,但是你在电影里怎么也不应该选一个丑得让人不敢直面的人吧?!所以,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必须可看、耐看,甚至可爱、好看,且怀带一身正气和本领。即便吴承恩活过来当这个导演,怕也会如此选择。
另外一个值得说的角色是李逵。在小说《水浒传》里,李逵就是个变态魔鬼,经常滥杀无辜,梁山兄弟的家属他也是照杀不误。因为杀人能给李逵自己带来快感。如果说生割了黄文炳还情有可原,他屠了扈三娘一家就实在让人无法理解了,只能以杀人狂三字解释了之。
但是,你在屏幕上见到的李逵,不管是赵小锐还是康凯出演的,都把一个杀人狂塑造成几乎完美的角色。无非鲁莽点、脸黑点,但对我们心目中的好汉,鲁莽几乎是优点。至于他冒当了一阵县官,颇为民做了些好事,那更要大肆宣扬一番;至于他破坏了宋江想通过李思思和徽宗皇帝勾连的好事,有好汉梦的人其实都是拍手称快的。
因母杀四虎、杀李鬼、劫法场体现李逵英雄形象的事件,电视剧肯定不会忽略,但是,所有的电视编剧对滥杀无辜的故事则统统会选择无视。
小说距离现实比起影视来更近一些。在艺术的选择上,美好的东西全入影视,而小说不会这样,它必须展示真实的丑陋与悲剧情节,这样一来,各自的侧重就带来不同艺术形式审美的极大差异。
如此看,即便悟空终归是一只丑陋的猴子,但在我们这些电视剧情结远胜小说的看客来看,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就是我们的完美回忆。他不上春晚,谁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