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秀齐老师刚刚提到10本科学家传记的出版。最近也有其他博主晒已经完成的《何泽慧传》。听说中国工程院也组织了老院士们来写自传。
应该说,直到今天我看过不少科学家的传记,包括所谓的《院士文集》,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书都是只翻了2-3页就扔一边去了,可读性太差了,只有资料的价值和意义,翻开来之后没有任何阅读的快感。
目前我有印象的传记只有《华罗庚传》(作者:王元),《别闹了,费曼先生》,《最后的炼金术师——牛顿传》,以及《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最后这一本也是勉强看的,因为写得也不好,但是前三本确实写得很棒,看上2遍3遍的都没有什么障碍。有关钱学森先生生平的相关书籍没有一本能让我看下去哪怕1页的,可怜钱老如此才华出众,且弟子众多,但是到今天居然没有一本传记能比得上王元的《华罗庚》。
关于华罗庚,目前在中国也许是传记最多的科学家,不过,除了王元先生的那本,其他的大概只能算是寄托弟子们和再传弟子们的哀思罢了,只有自己保存的价值,基本没有阅读价值。
——————————————————
这种现状与传记作者几乎没有任何文学细胞有极大关系,传记作者如果自己的文字在历史上就不曾被人待见过,撰写并印刷出来的传记和废纸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同时,带着对于传记作者的无限尊重与崇拜去创作也是造成传记无法卒读的原因之一,写一个人要360度的阅读他本人,但是很多传记作者都是从脚丫子的位置向上仰视传主,除了伟光正之外,很难读到他脑壳里面的内容。
此外,没有任何必要的在传记中忌讳“丑事”也是科学家传记不受包括科学家在内的人待见的另外一个原因,我就没有见到过对于传主批评式的内容和口吻。记得王元《华罗庚传》中还写到华罗庚先生晚年和夫人分居的问题,而如果换个作者,肯定不会写这一段。而即便写这么一点点问题,据说也还是有人反对的。
科学家都还是希望自己的痕迹能够尽量长久地留在这个世界上,但是,目前中国这般的科学家传记风格与风潮却只会给世界增加处置再生纸张的工作量。
———————————————————
我最近一年可能会用上一些时间写一位科学家的评传,很不好意思的是,我没有兴趣只写《传》本身,歌功颂德自然也不会是我的兴趣,大家想看到的科学家传记也一定不是品德高人的光辉形象,而是对其科学贡献的认识,以及对其为何能够具备这些科学贡献之来由的探寻,除此之外,就是对其人生历程的评价、比较、分析。对其缺陷缺点的反思与回顾。
今年下半年我将拿出些时间好好和老爷子及其弟子、同事们聊聊.......
———————————————————
我个人最有兴趣的其实是完成一本厚厚的《李小文评传》,不过,真要动手还是再过10年吧。请注意的是,依然是《评传》而不是《传》。到时候真要写,我可是希望科学网的诸位每人两本三本地来买哟。
现在就想预约购买的可以举手示意一下,俺们肯定不发电子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