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东游记2】那一份悲伤与生俱来:浅谈日本的民族性(下) 精选

已有 5623 次阅读 2011-10-22 18:03 |个人分类:东游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日本


  老吴认为:日本和德国人所有每每都很认真的缘故,其中就有他们语言中存在动词后置的现象(韩国好像也是这样),这就与其他语言类型相比差异很大,使得这两国的人必须非常认真地听别人说话,听到最后一个字都不落下,才能真正明白整句话的意思,而不至于误解。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一下日本的国民性,那就是灾难始终对于这个国度如影随行,这样无处不在的悲伤会让整个国家的国民全部沾染上认真、忍让、小心、残忍的特性。
  有一本著名的书《菊花与刀》,希望用两种物事来比拟日本国民性的特点,而其实相对于日本皇家都拿来做象征的菊花之外,樱花难道不能更充分地显示日本人的国民性吗?

  我个人的看法是,日本人认真、坚韧、凶狠、哀愁,其实都是和灾难息息相关的,从大阪到东京,又从名古屋到京都,我每每都能够发现过多的寺庙、神社,而且如东京的浅草寺到处都是可供叩拜的佛像,在靖国神社,我还发现屡屡有人在离开时远远地拜一下,临出门前还有再拜一下,方能放心地离去。其中,内心信仰的力量或者那一份显得遥远又切近的悲伤就在盈盈一拜之中蕴含了。它正如花期很短的樱花一般,灿烂过后很快凋落,让人留恋却又无奈。


  正如中国给除杭州人之外的其他浙江人的资源太少一样,世界给日本的资源也是太少太少,并同时给了他们太多的灾难,比如地震、飓风、暴雨、大雪,以及地震带来的巨大海啸。

  事实上,海啸这个英文单词正是日本人的贡献,tsunami,你读一下,里面是有很浓重的日语痕迹的。可是,明治维新之前,农牧社会的日本就必须依赖海洋才能够勉强活下去,要不就去亚洲大陆去掠夺,才能获取真个国家生存所需的资源。而我们国家一直在倭寇从海上侵犯的问题上采取收拾,并且打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总出于劣势,正是因为他们是来搏命的,我们只是保护好财产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如此迥然不同的背景,打起来自然动力是完全不同的。当时看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看到戚继光的那一段,我乐了,因为里面说到开始戚继光用鲁迅老家——绍兴——的农民们当兵,结果一看形势不对,立马就撒鸭子,连戚继光这样的名将都没有办法;后来则改用义乌兵,就好多了,因为义乌也是资源匮乏的地方,所以,不把自己的命当命,自然要凶猛多了。

  前几年的伊拉克战争,也是如此,伊拉克兵败如山倒,并没有人会真的为萨达姆卖命,寻其原因,也只是因为这些被征召来的兵全都家藏万贯、是富N代而已。

  而对于日本人来说,不抢就得饿,甚至就得死,这样决绝的环境和背景,让他们没有选择。


  与邻国的国民抢东西时可以靠猛与狠,可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你的猛与狠又能起怎样的作用?
  答案是,没有任何作用!
  此时,真正管用的只能是未雨绸缪了,是对于工程质量的用心和认真。
  日本人一度也做地震预报,后来却放弃了,因为没有办法预报到突发的地震,他们很快就把精力用在了速报上,只要在检测到第一列波的时候把这一消息告知尽可能多的国民,则损失就可以降低很多。而预报实在是太不靠谱了,而且太容易过度反应。这样的认真
  他们同时也把海啸的预报提上议事日程,也一样取得了很好的减轻灾害损失的效果。
  当然,还有他们在工程质量上的用心,如果说真的还有其他国度的国民做得更好,想来想去,那就只能是德国了。
  认真才能换来安全,而一旦不认真,立刻就会有回报,这和偌大一个中国,工程质量总让人不十分放心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许这也不怪我们的“差不多情节”,实在是不认真带来的代价距离不认真的那一刻太远,有时候远到难以到达,也就不在意了。

  但是日本不然,不认真的教训会迎头而至。
  有朋友说到在日本买东西,同样一个品牌,有三个价格,一个是中国产的价格,最低,其他国家产的价格次之,日本本国产的价格最高。但是,经过在日本长时间待过的人说,日本本土货,质量就是好,甚至,他们出口的汽车都不如在本国跑着的结实,或者说用的材料更好。中国人耳闻目睹中的所谓日本汽车到时间一定报废的传奇说法,在日本本土并非如此。
  逐渐地,环境创造人,他们的认真也就会最后固化成型。


  但是,生命总还是无常,樱花前线到达四国,再到达大阪,随后到达东京,全国的电视台都会追随着樱花的脚步从南方到北海道,那是生活和新生命的气息,它值得日本国民去看着那脚步逐渐移近,并遍历整个日本国土。而秋天到了,上野的樱花早就不再灿烂,而四野的菊花开过了吗?又凋落了吗?
  那故乡的亲人——
  “可曾闲来愁沽酒?
  偶尔相对饮几盅”
   
  那装酒的杯里,是否有难以消解的万古哀愁?

  【东游记2】那一份悲伤与生俱来:浅谈日本的民族性(上)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quickforward=1&id=492559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99816.html

上一篇:【马德里走马14】啜饮半瓶马德里餐馆的“行酒”(下)
下一篇:【陈式微博】正确对待
收藏 IP: 210.77.20.*| 热度|

17 刘颖彪 吴飞鹏 付碧宏 武夷山 汪晶 吴吉良 裴鑫 李方和 俞立平 何士刚 张天翼 刘用生 fishman936 sunxiaofei akak xqhuang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