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南游记》后记

已有 4952 次阅读 2009-5-20 09:51 |个人分类:南游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南游记----澳大利亚印象》到今天终于全部写完了,从2003年初开始写第一篇《理发记》到完成最后一篇《澳大利亚归去来》用了大约1年的时间,中间一直写写停停,有些文章写完后就发给一些朋友看,根据朋友提出的意见还对一些文章进行过修订,所以算起来也算增删几次了。

??但是我还是不太满意。也许,人的初衷和最后的结果总是有差别的吧,即使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你希望表达的东西,但是在读者眼里也会有所偏离的,甚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我的初衷是希望写出各种不同风格的文章,并使这些文章统一在一个总风格之下。不过,还是有些文章的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了,我有些无奈,人跨越自己真的如此之难啊。

??我在上海有一位钱朋友,她说我的文章有一种“狗风格”,当然,“狗风格”云云完全是戏谑的话了,只是因为我属狗而已。后来再审视这些文章的时候,她说,“应该是陈罗嗦风格了”,不过,她又补充到,“我倒是还能欣赏这种罗嗦”,这最后的话安慰了我因为写作而略显疲惫的心。

??不管看过之后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我还是需要再次清理一下写这三十几篇文章的大体思路。

??写前几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去事先设定题目,写作的基本动力就是事件或者人物本身,这些人和事在脑子里放久了,就慢慢地酝酿而成为一篇文章了,厚颜地套用一句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这些文章的成因了。

??如《理发记》,在澳大利亚进行了第一次理发运动后,隔了几周实在有一种控制不了的冲动,简直就是不写不足以平民愤的意思,就用了两个小时解决了它,然后就是无比的畅快。此时,距离我最近写这类风花雪月的文章已经8年了,期间写过文章,不过全是没有几个人看的论文而已。

??再如《澳大利亚为什么多火灾》,我突然有了一种要写一篇怪异说明文的冲动,而恰好火灾烧坏了大学对外联络的网络线路,这促使我用了一个半小时完成了构思和打字工作。

??而《有着匈奴古姓的房东》则是因为长期和房东的交往,以及一个中国人对同胞在澳大利亚生活状况的永恒关注,而他恰好是一个匈奴的姓,我也正好读了一篇关于祁连山和匈奴的文章,这种关注和巧合逼迫我在某一天形成了一个冲动,然后把这个有些典型的事件直接奉献在了朋友们的面前。

??撰写《初识浸信会》是因为我在香港就受过教会熏陶的缘故,而有趣的是,无论教会的人怎么使劲熏,我都无法让自己偏离哪怕一点点无神论的轨道,但是,对教会的关注却是一直都存在的,我在综合了以往和教会打交道的经历后终于把它变成了文字。采用了学术论文的形式是因为我希望在表现形式上来一个古怪的创新,我原来也是经常关注实验文本的,虽然这类文本的读者并不多,但是这种创新观念还是值得去探讨一下的。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并没有去真的去《体会澳大利亚的妓女》,但是娼妓现象在这个国家确实比较普遍,而且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它的存在是政府许可的。反常往往会带来关注,就算我在这个问题上好奇了一下吧。

??《久违了,澄蓝色的天空》和《澄蓝色的海洋、海水倒灌河及其他》两篇文章的内容本来打算写在一篇里的,但是,我特别思念自己8年前写东西时候“欲赋新诗强说愁”的感觉,这样的感觉真的很久没有出现了,而当你思念它的时候,它还会悄悄地回到你身边。这样,关于天空的感觉就占了先,我轻轻地把海洋放到了后面的文章里,并将原本打算的单纯写景的想法改造成了以书生意气为核心的议论为主的文章。

??《在必胜客吃自助餐》是想法在脑中长期郁积之后的作品,很多人不断地在不同场合吃自助,每个人都会有一肚子的想法。不过,把这个经过写得有趣却有些困难,我用了古怪的方式前后分别包装了一下,希望能够和其他自助餐类文章有极大的不同。写这篇文章的动力有点古怪,我曾经一度想好过一些题目,准备按照目录去写文章,这行为模仿的是巴尔扎克,据说他当时写人间喜剧就是这样的。给出这些题目的目录后,我就发给了初中时代的同学腊梅,并告诉她可以象点菜一样点文章让我写,正好她饿了,就点了这篇和吃有关系的文章,我抓紧从命,花了两个半小时完成了它。

??《细雨,悉尼歌剧院,三十八元,贝多芬第五》和《悉尼歌剧院,艺术的,抑或科学的》是两篇在广泛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写成的,关注的是歌剧院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虽然是音乐会本身,但是形式比较活泼,应该能够让读者看了觉得有趣而有意义,后者则是和歌剧院的设计和建设有关系的文章,风格则偏重于晦涩。两篇文章的写作相隔七个月。

??《怎样写游记》是黄金海岸旅游归来后的第一篇文章。我痛感于游记散文的格式化和无趣,这个问题的典型就是余秋雨的那些文章。猛地一看,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好象非常冲击读者眼球,实际上他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些陈腐观点而已,而且还可笑到错误百出,并使得游记整个显得无趣起来。在我看来,游记这种题材的文章还是首先要有趣,其次要充满智慧。类似地,这个观点也可以向散文推广。我这些文章希望采用容易为人接受的方式,在无意间读者可以获得自己原本希望而又找不到的东西。当然,我也讥讽了尤今,她的游记应该叫作《贵妇人四处花钱记》更合适些。

??《一路同行》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文章,它有着我希望创造的智慧型散文的所有特征,悠长而细腻。虽然有卖弄之嫌,但是本来写作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卖弄,所以我也就心安理得了。

??原来在澳大利亚的时候我还写过很多半截的文章,如《Enjoy One’s Life》、《客串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家教》、《奥林匹克公园的花头》和《悉尼:城市外在还是城市精神》,上半截的写作是因为冲动,但是突然就失去了写完的兴趣,回到中国后才把它们补全,我觉得这些文章如果有一点能说到读者的心坎里去就可以了。那么,您去看看,是否确实有一些恰当的说法,正是您想说而找不到合适的词说出来的东西呢?应该说,我是有这个信心的。

??《关于车牌号的课堂录音》、《住旅馆与吃饭店》和《我的其他邻居》三篇则希望能够把最没有意思的东西用让人意外的方法讲出来。其实我们都知道,生活终究会归于平淡,或者说生活本来就是平淡,但是我们却不应该更主动地把它看得比平淡还平淡,而应该从中找出有趣的过程和方式,这些文章我相信是可以说实现了这个看法的,而且也绝对不是16世纪沙龙主义的写法。这些事情总的来说应该是无趣的,但是在文章里,它们全都是隽永、有趣而值得久久回味的。

??《热爱草地还是热爱生活》,以及写Amy和莫乐卡副教授的三篇文章,前两篇都是中国人在澳洲的不同生活状态,而后者则是一个来自东欧女人的澳洲奋斗史。也许,有的读者看后会有一点点启发。

??黄金海岸旅游的立体式、集群式的游记我已经在《怎样写游记》一文中介绍了写作成因,它应该有助于我的新游记体风格的形成,这些文章包括了《华纳兄弟电影世界》等多篇,不同风格的写法和不同类型的过程描写展示了整个旅游过程中多个层面的东西。

??《在城市铁路间穿梭》尽管和黄金海岸之旅没有关系,但是它是有用的,尤其对于去一个陌生城市的人来说,当然,还有优美的景物描写,就算是这篇文章买一赠一的一个意外惊喜吧。

??《大学讲师是怎样炼成的》和《摆开场子公开叫卖》则是找工作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因为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内,前者写得深刻而有趣些,不可不看;而后者则相对比较一般,您不看它应该不是损失。

??《摇滚演唱会与印度莎丽》也是一篇拼凑之作,我写完它之后居然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对于我来说有点不可思议,自己生的一堆孩子里还有一个不爱的。

??您要问这些文章里到底哪一篇最值得向您推荐,我要选择《飞回中国的747》,因为在《住旅馆与吃饭店》里提到的那个女人最喜欢这一篇文章,而我总是认为她的道理是全世界最正确的道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33046.html

上一篇:《阿甘正传》——一部我又落泪的片子
下一篇:【新西游记】——选择住公寓,不选择吃麦当劳
收藏 IP: .*| 热度|

1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