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陈氏总结III:“现代应急”学术沙龙闭幕词【修订版】

已有 3124 次阅读 2009-3-2 11:35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之前的闭幕式结语有点口语化,我稍微进行了一些加工,希望能够书面化一些】

??经过了两天紧张激烈的讨论,“现代应急及相关问题”学术沙龙算是要结束了。非常感谢来自各方朋友的支持,才使这个学术沙龙成为一个很热烈的讨论场合,从而使不少人,尤其包括我,从沙龙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这次的学术沙龙总共来了60多位学者,尽管有的学者并没有全程参加完四条“龙”,我还是深受感动。在当今这个大家连“正事”都忙不过来的时代,我们这个看上去与申请项目无关,与升官发财无关,没有邀请巨头大师讲演的沙龙,还得到了这么多朋友的保护,我无法不怀感动之心。

??在组织这次沙龙之前,我还特意写了一篇长文来论述《啥是学术沙龙?》这篇文章刊载在科学网上之后,有数百名学者阅读了它。其实,我写那篇文章是有私心的,就是希望能够论述这个两天的学术沙龙是符合学术沙龙特质的。

??实际上,一般的学术沙龙都是一个主体报告,一个评议人,然后大家七嘴八舌,这比较符合大家对于沙龙活动的一般认知,有龙头有龙身。而连续举办两天的活动,则不太象“龙”了,所以,我们的活动是“四条龙”,每个独立时段都是一条龙,这一点和一般的学术沙龙是有区别的。

??但是,我们又确实是学术沙龙,因为符合学术沙龙的一切特质,比如有一个主体报告,有一些相关报告,每个报告都设了评议人,而且从两天的情况看,我们也确实是达到了讨论乃至热烈讨论的目的。

??确实,从这些讲演中,我们体味到了很多样的讲演风格,从激情型到清醒型,从睿智型扎实型,从前瞻性到基础性,都有,有口才相当强的学者,也有用词比较谨慎的老师。在评议人中,有做了精心准备的,如交通部规划院的李琳琳和李柏丹等几位年轻人,也有根据主报告内容尽情挥洒引古喻今的教授,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的问题提问阶段也能够进行一些深入讨论,提问者也都有备而来,所持之论鞭辟入里。

??从报告内容上看,也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有直接涉及到应急管理的数学方法,也有报告是关于信息系统对于应急管理的支持,当然,更多的报告是关于管理学管理科学在应急中的应用;有城市区域的风险控制与应急管理,有对于心理问题的深入探究;有轨道交通领域的系统开发,也有无轨(包括水路和陆路)交通的问题描述与解决;有火灾领域的特殊应急管理难题讨论,也有水资源应急中的应急价值与必要性的阐述;有财政捐赠等应急资金的管理,也有保险和补偿机制等的设计;有对预案的分析,也有对具体的应急实践的评述。

??从人员的组成上看,我们这个沙龙也颇有些意思,从专科生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导师,还有身兼学术职务的学者。反应了这个沙龙的多样性。

??当然,从姓名上看,也是很多样的,甚至没有两个人是重名的,名字也从两个字到四个字不等【众笑】。

??总而言而,这次沙龙活动是个有意思的活动,我们同样希望它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将和韩国一起组织一次中韩的双边学术交流活动,4月20日,我们也特别希望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大家能够展示我们中国在应急管理各个层面上的成果,从一点自私的角度上说,一旦涉及到国家间的事情,我们会立刻团结一致,共同谋划,使我们的优势得以展示与发挥,那么,我们也希望在这个中韩的研讨会上,我们尽展中国学者的风采,至少让韩国的朋友认识到我们的应急管理研究做的并不差,当然,在实践和实施上,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不过那个应该不纯是学者的事情,我们尽力去把我们有把握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弄好。韩国人总是一个充满自信(有插话说,其实是不自信)的民族,他们也很不服气于其他国家,尤其是紧紧邻国家,这样,我们就更应该去做到尽可能好,让韩国朋友至少觉得我们水平不比他们低。

??再次感谢各位学者,已经有事提前离开的几位老师,同时,也非常感谢本次活动举办东道主,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谢谢大家!希望我们能够经常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17927.html

上一篇:陈氏总结II:“现代应急”学术沙龙人来得很茂盛
下一篇:冯端院士对我“顶天”“立地”不可共存说的商榷【附简评】
收藏 IP: .*| 热度|

1 迟菲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