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在我大学的时候曾经买过一本席慕蓉和丈夫刘海北的文集《同心集》,大概是一人一半的文章结集出版的。里面有一篇文章说到有人打电话到他们家,是刘海北接的,对方一下子就将刘喊成“席先生”,刘海北只好说“鄙姓刘”,对方稍微有点尴尬,但是没耽误下面的谈话继续说“席先生”。
那篇文章好像题目叫《家有名妻》。
知名美国女人耶伦的老公,可怜的乔治· 阿克洛夫也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有记者采访经济问题的电话打到了家里,刚好耶伦不在家,阿克洛夫就说,其实我本人也研究经济的。对方直接打断,说“我只想采访耶伦的观点。”
其实记者应该不一样知道,阿克洛夫是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时得奖的另外两位是大名鼎鼎的斯蒂克里茨和斯彭斯。
所以,官员比学者重要,在美国也是差不多的。而知名的女官员耶伦这段时间更是在中国成了名人,除了大家关注的那顿饭(全部是女士参加)之外,中国的不少领导都见了她,并有后续的关于两国经济继续合作的报道。
这些都不是我操心的,我关注的只是耶伦的老公,以信息不对称研究著名的经济学家乔治· 阿克洛夫。
阿克洛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经济学教授,1940年生于美国的纽黑文,196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头衔;他的专业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犯罪、歧视、货币政策和德国统一问题。
当然,他得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是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发表于1970年(我出生的那年)。
阿克尔洛夫是“一个职业化的人”,他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著名模型是“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柠檬”像水果又不是水果,所以这个词在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主要用来描述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
这也是著名的“柠檬市场效应”。在阿克洛夫的论文里对二手车市场进行了具体而详尽的描述。其实说的通俗一些就是——
二手车的买主比卖主更清楚车的情况,会造成“糟糕的二手车”反而能带来更高利益的结果;质量尚好的二手车就不行了,价格肯定高,而利润不一定高。这就造成在买卖的时候前者容易被推销出去,而后者却很难的情况。但是,买主买回去之后很快就能发现车况不好,随后会引发一些纠纷。甚至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不再受到市场信任,从而倒闭的结果。
这就是“柠檬市场效应”的主要含义。
当然,不局限于二手车,小饭店也会如此。比如,没良心的饭店可能会用地沟油之类,但是因为成本低,竞争的最后反而会将使用优质原材料的饭店挤垮。
阿克洛夫的这篇论文被多个学术期刊拒稿多次,成名及得奖后期刊的负责人还特别反思过这个问题,是否容易被拒稿的确实有创新性较大的论文?以后是否应该对内容很创新但是格式上有各种不符合八股情形的论文要更加在意一些。
柠檬市场效应成为经济学乃至管理学中的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进入了大学或研究生的教科书,应该感谢阿克洛夫的贡献。
我也曾经应一个学术平台之约对1970年的这篇著名文章进行过解读,那篇论文我从英文到翻译出来又在中国期刊上刊载过的中文版都阅读了多次。平心而论,如果我当年是审稿人,拒稿的概率也会很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