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学网上比较活跃的谢力教授是我很敬佩的学者,其中最为我所敬佩的一点是他有极强的文献搜索与整理的能力,而且从他过去找到一些文献来源的旧事我发现,他总能有渠道找到也一样是博士教授的我们这些家伙找不到的东西。
最近他写了一篇关于胡适博士学位的文章(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9170-1343524.html ),刚在热门博文中成为第一名。应该说,最近各种答辩不少,他考证的这一话题成功地引发了大家的“八卦”之心。
胡适的博士学位其实自他回国之后一直是坊间热议的话题之一,究竟这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胡适先生真的拿到了吗?不少人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消息多显示是可质疑的。加之胡适的博士论文又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就更加令人侧目——在很西方的一所哥伦比亚大学用中国哲学的研究题目拿博士学位,当然更增添了话题性,高鼻深目的那些答辩专家们在整个答辩过程可曾真的提出过稍微到位一点的问题——他们(包括作为导师的杜威)究竟懂多少中国古典哲学的内容?而且还是先秦时期的。
其时,在欧洲的中国学子也在不断拿中国话题取得欧洲的博士学位,我们都知道发生在1935年的那个故事,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答辩专家向陆侃如提出了一个这样的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里,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之句,可作者为什么不说成‘孔雀西北飞’呢?”陆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
也就是说,在胡适博士论文答辩18年后,中国学生在巴黎也还在继续用中国话题来拿西方的博士学位呢。
当然,后来证明胡适的确有学问,所以后面还有至少35个荣誉/名誉博士学位在等着他。但是这些名誉学位显然都不如自己用实打实的论文拿到的第一个博士论文值钱,名誉名头的学位看重的更是社会地位。
——————————————————————————————
扯了这么多,我们回头看一下谢力这篇博文的结论——胡适通过答辩后当时没有“Printed”100份论文并交到图书馆,所以直到十年后的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在中国东方书局出版后他才拿了100本书送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并随后拿到了久违的学位。
难道当时Print100份论文对于胡适是很艰难的事情吗?要知道,从字面上讲,打印一下就拿到在整个中国当时都极其稀缺的博士学位回国哎,诱惑力还是很大的,中国留美的第一个博士是1914年我的山东老乡王长平获得,胡适这个仅晚三年,所以,珍稀性可想而知。且如果这次不拿,那么从美国回中国此一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来,要说只是为了节约那一笔也算不菲的打印费而放弃立时三刻就可以拿到的学位,是不是太过因小失大了?
根据我对欧洲文科生拿博士学位的理解,谢力的这个结论应该是太简单了。
下面是福柯的名著(也是博士论文)《疯癫与文明》的译者后记——
书中说,按照法国的制度,博士论文必须出版后才能答辩。福柯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只有在巴黎普隆出版社印刷出来后,福柯才能去申请答辩。
美国的学位制度最初基本是从欧洲舶来的,一个文科生要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上有系统性的贡献,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出版成书。如果你的论文不是个系统的东西,只是解决了个别问题,作为书去出版肯定是困难的。当然,就这一点而言,理科生都是这样,在一个学科做出系统性贡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种前提下,我推测胡适的博士学位也是要求论文在拿学位前要提前出版的,由于胡适是中国人,出版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答辩前论文就得以出版极难。
或者哥伦比亚大学在那个时代的学位管理制度是可以先答辩,论文随后出版再拿100份论文(书)拿到最后学位证书。如此,既然出版不容易,胡适就先回国谋求在国内出版,而不是答辩后在美国满世界找出版社给出。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如果美国的导师不帮忙,出版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出版的过程繁琐又漫长,即便到了今天,提交书稿后到印刷没有一年的时间也是下不来的(根据我的个人经验)。
当胡适回国几年后,终于也打开了社交的大门,最终找到东方书局(和中华书局不知道有什么不同)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印刷后才有资格将出版发行的论文拿100本回母校申请拿走学位证书,我觉得这样是符合逻辑的。
因此,对于谢力关于胡适博士论文取得的过程,我在这里做一合理推断,希望能够理清楚一些事情。当然,更希望引来对美国欧洲学位制度有深刻认知的学者介绍更多西方那个时代的学位管理模式。那就更权威专业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