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岛国心态与日本 精选

已有 16949 次阅读 2017-10-26 10:12 |个人分类:东游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以及其他7200多个岛屿组成,是名副其实的“千岛之国”。提及“岛国”,总离不开“封闭”、“狭小”、“偏僻”等词语,事实上,古代日本人确实会对广漠浩瀚的大陆产生崇拜和向往的心理,加上这个特殊岛国上的灾害现象,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环境充满不安的情绪,并继而希望踏足大陆。

  一方面,这种不安促使日本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大陆先进文化,成为日本文化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动力。日本民族是个勇于和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民族,没有文字,就学习中国的汉字做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便由此而来;公元5世纪,百济人携《论语》进入日本,日本便开始吸收中国的儒学思想;中国盛唐时期,“唐风弥漫奈良城”,日本开始大规模、广范围、酣畅淋漓地引进中国文化。据考证,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2次,每次最多时800人,最少也有300人,中国先进的价值观念(如儒教、佛教)及政治体制,均由浅入深地被日本民族吸收。除此之外,日本在文学、艺术、服饰、建筑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模仿吸收都显得极为淡定自然,没有显露出强烈的排斥。

  16世纪,东西方文明邂逅之际,欧洲大陆的文化闯入日本视野。这一时期,日本表现出的是对西洋先进科学技术崇拜之余的自卑,这种心理刺激了日本人学习荷兰的医学、植物学、天文学等,由此产生“兰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被日本吸收、改进、创新,以制造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产品。

  二战后,日本战败,被置于美国的统治之下。以此为契机,日本看到了美国制度与文化的卓越,美国经济的强盛尤其使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日本引入了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从美国引进了统计质量管理理论,并结合日本的特点,强调了人的精神作用,重视发挥群体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19世纪60年代起,美国戴明博士传授的“戴明环管理法”与日本独特的企业传统和劳资关系相结合,形成了所谓“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三大支柱,并与科学质量管理相结合,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管理方式。

  此外,日本的丰田公司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Just in Time”生产方式,从一面小小的“看板”开始,最后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制造业管理优化方法,后来美国将其发展成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模式,可谓精益求精,生产被压缩到秒级响应,绝不允许一丝无谓的浪费。这种因资源匮乏、空间狭小而带来的不安就演变成了应对的绝妙方略。

  另一方面,如果说这种不安使日本人产生的强烈自卑感和觊觎之念尚可接受,那么当觊觎之心不断被放大,以至于形成扩张心理时,对其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而言,这一切便会形成暴风雨来临的前奏了。

  陶渊明曾说“田园将芜”,对于日本人而言,很可能是“田园将没”。在理论上,日本有可能沉入太平洋底而从地球上消失,电影《日本沉没》便以此为背景,反映了日本人的这种焦虑。也因此,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做梦都想把帝都搬到大陆上去,而中国大陆作为日本文化的源头,一直深受日本向往,甚至是嫉妒,想要霸为己有。日本在历史上不断尝试和实施其登陆计划,规模一次大过一次。从元明时代的倭寇袭扰江浙闽沿海,到日俄战争、一战、二战,无一不在为登陆打算。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恨不能一夜之间就全面征服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大本营甚至提出过放弃日本列岛,唯独保住东三省的国家整体迁移计划。

  日本的这种危机和焦虑化为行动的结果给亚洲各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今天我们依然能从各种抗日剧中感受到这种情形。

  总之,封闭的岛国状态使日本对大陆国家及其文化心向往之:我们喜欢你们优秀的文化,所以不吝学习。由于日本对于本身所处环境的逃避欲望,又通过强力掠夺大陆的行为表现出岛屿群体的特征,因此戴季陶在《日本论》一文中便有言:“我们看到日本人许多小气的地方,觉得总脱不了岛国的狭隘性”。

  日本政府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日本人的10大特性中,“岛国根性”紧随“人情世故”和“勤勉”位列第三。岛国环境对国民性格秉性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1082485.html

上一篇:我们真的要再度考虑学习日本吗?
下一篇:且说日本“武士道”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13 张学文 黄永义 刘钢 苏德辰 叶建军 杨正瓴 杨轶杰 吴明火 史晓雷 康建 郑永军 宁利中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