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tuhy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jtuhyg

博文

《“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序言

已有 3690 次阅读 2013-5-15 12:3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信息哲学, 客观信息, 信息本体论, 信息认识论, 自在信息

《“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序言

关键词:信息哲学,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思维论,信息质量论,邬焜

摘自《“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4月)


  内容提要:“信息哲学”是上个世纪邬焜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不仅产生了一大批论文与专著,而且还编入了研究生教材,被自誉为“元哲学、最高哲学、第一哲学”,“将引起21世纪哲学的变革”。然而一门新兴学科能否成立,必须经受逻辑和实践的检验。哲学界长期对此不闻不问,这是很不正常的,或有扼杀伟大哲学家之嫌。有感于此,本书对“信息哲学”的6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质疑,包括: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思维论,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阅读此书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哲学(马哲)不同的是,“信息哲学”另起炉灶建立了独自的话语系统,以“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为典型案例,将物质(前者)称为“直接存在、实在”,“客观信息(后者)”称为“间接存在、不实在”;“客观信息”又称“自在信息”,在不同的语境里它寓于“中介物、中介粒子场、光子场、信息场、第三者”里;“信息哲学”研究的对象(基本范畴)是“客观信息(自宇宙时为零起开始演化)”与“主观信息(精神)”。如果读者能够通过“争鸣与思辨”获得思想激发,积极参与这场学术大讨论,一定能够导致百家争鸣、大浪淘沙,对中国哲学界促进信息哲学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建设作用。



序言

 

  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产生质疑可谓纯属偶然。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教材——《自然辩证法新编》。邬焜先生在长期研究“信息哲学”并出版多部专著的基础上,将其关于“自然界演化的全息境界论”浓缩编入该教材,长达200多页,使原有的教学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交大《自然辩证法课程》属大面积的公共课,每年有3000多名理工科硕士生必选,所以有多位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除邬先生外,由于任课教师对这一授课内容都未接触过,所以对这部分内容都是避而不讲。但是笔者作为任课教师之一,不得不开始接触这些“新编”的内容。


  笔者第一篇稿件《“自然界演化的全息境界论”质疑》是投给《系统学报》的,《系统学报》冯主编亲自回信表示近期要全文发表,我按规定交了版面费。不巧主编发生人事更迭,加之节外生枝,《系统学报》退回版面费,致使学术界围绕“信息哲学”问题,本该鼓励的百家争鸣、批评与反批评,受到了多年的延误。一直拖到2009年10月,笔者的这篇稿件才在《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上刊出。2011年6月邬先生来信邀请,准备编一本《信息哲学问题的探讨与争鸣》,表示“从未和高手过过招”,希望笔者参与,并慷慨寄来了《信息哲学》的word版,由此有机会更加全面地了解“信息哲学”的理论体系,并在盛情邀请的鞭策下,继续笔耕与思辨,使这场关于“信息哲学”的讨论能够深入进行,在此谨向邬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


  一般说法是,“信息哲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1980-1981)、当时还在大学二年级读书的邬焜先生最早提出的。邬天启,靳辉在《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信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2010年第5期)一文指出:“邬焜先生的《哲学信息论要略》(1985)一文的发表以及《哲学信息论导论》(1987)一书的出版成了信息哲学在中国正式创立的标志。邬焜先生特别强调指出,由于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所以,信息哲学是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对于这样的评价,邬先生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发表《中国信息哲学核心理论的五种范式》(2011年第4期)一文给予了回应:“由于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说在哲学本体论层面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从而确立了信息哲学的‘第一哲学’的地位。信息哲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首先创立。21世纪以来,中国的信息哲学已开始走向成熟性发展的阶段。”“2005年,我在《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一书中,更是强调了信息本体论的建构在信息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我写道:信息在存在论意义上所具有的普遍而独特的品格,恰恰是信息哲学可以成为‘元哲学’、‘最高哲学’、‘第一哲学’的依据。”


  早在1985年10月23日,钱学森院士曾致函浙江大学哲学系的老师说:“一个学校中大家不交流,搞哲学不进行多学科的互相讨论是不行的。”正是由于交大哲学系乃至哲学界难以展开“多学科的互相讨论”,因此邬先生的“信息哲学”再次编入2009年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新教程》中。对于一门将“导致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的“元哲学、最高哲学、第一哲学”,中国哲学界居然不闻不问,冷冷清清,这样的学术空气显然是非常不正常的。如果它真的能“导致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那么中国哲学界这种一潭死水的氛围就是在扼杀世界顶尖级的人才!不言而喻,对信息哲学的讨论,并非针对个人。如果说“中国的信息哲学已开始走向成熟性发展的阶段”,如果说一个理论能够建立、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那么必须经得起逻辑与实践的检验。鼓励开展百家争鸣,显然有助于发展中国的信息哲学。通过不同视角的辩论,将自言自语,变为你言我语,必将激活人们的思辨能力,使更多的人来参与。完全可以相信,有争鸣比没有争鸣好,在众多哲学工作者的参与下,通过全面商榷与完善,中国的信息哲学一定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不排除“导致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的可能。


  本书是一本倡导争鸣、存疑与思辨的学术著作。读者在阅读时务必注意,“信息哲学”(包括6论,见下文)研究的对象不是物质本体,邬先生为了与传统哲学(马哲)的“物质——精神”范畴相区别,确立“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说”、“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说”、“哲学认识论的信息中介论”,以“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案例,通过“存在领域的重新划分”,认定有两种“存在”:“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如月亮)和“不实在、间接存在”的“信息”(如水中月)。将“不实在、间接存在”的“信息”视为人类认知的“中介”或对象,建立起一对新范畴或新的话语系统,即“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主观信息(精神)”。其中“客观信息”一词在不同的语境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述,即“客观信息=间接存在=不实在=自在信息”;“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寓于“中介物、中介粒子场、光子场、信息场、第三者”里。


  笔者与邬先生争论的全部焦点问题是,如果坚持传统哲学(马哲)的基本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信息)是对物质世界认知后的产物,那么精神(信息)只能是第二性的。这种学说是不是已经不适应21世纪哲学的发展呢?或者说它已经不能指导人类的实践和认知活动了?如果说“信息哲学”能够成立,核心问题就是有没有一个邬先生所说的“客观的信息世界”?[1] 在“客观的信息世界”里有没有从“宇宙开端(宇宙时为零)”就开始能够“纯自然演化”的、名为“客观第二性”实为“客观第一性”的“不实在”的“自在信息”?它们能不能经得起逻辑和实践的检验?因此,本书对邬先生“信息哲学”的6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质疑,包括:①“信息本体论”——“存在领域的重新划分”以及“不实在、间接存在”的“客观信息”范畴能不能成立。中介物(第三者)是否有关于“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本体的“全息”,认知事物是面对“实在”的物质本体还是“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②“信息认识论”——用中介粒子场(光子场、信息场)来替代“实在、直接存在”的事物本体,用“信息运动的过程”代替传统哲学中认知的实践活动,认为人的认知对象永远是“第三者(中介粒子场)”而不是事物本体(客体)能不能成立。③“信息进化论”——“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第三者)”能否进化或退化(同化或异化),人类生产的本质是不是“信息生产”以及对“物质守恒定律”与“信息守恒与不守恒”的理解问题。④“信息价值论”——在“客观的信息世界”里,是不是“存在”一种“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这种名为“客观第二性”实为“客观第一性”的“第三者”是不是既有存在的价值又有认知的价值。⑤“信息思维论”——这种名为关于“不实在、间接存在(信息场、中介粒子场、第三者)”的“信息思维”,实为关于“实在、直接存在”的“物质和能量的思维”能不能成立。⑥“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为什么人类不能直接“度量”具有“实在”质量的、“直接存在”的物质?为什么“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第三者)”能够“度量”?“度量”的单位是什么?将“实在”物质本体的质和量,说成是“不实在”的“客观信息”的质和量,是不是使传统哲学的物质范畴,沦为没有质和量可“度量”的“离休”或“下岗”地位?


  本书共收入12篇论文,其中9篇是接到邬先生邀请之后写成的,有9篇已经公开发表。文章排列的次序,大致也是按照当时写成的顺序。(附录两篇关于评价“信息哲学”的论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它的发展史以及在国内外产生的巨大影响。)由于时下哲学界不仅展开一定的学术讨论很难,而且一般学术刊物也拒绝较长的论文,更喜爱豆腐干式的文章和华而不实的词句与术语,甚至发文还要有人际关系。所以,笔者只好把写成的论文统统贴到在光明网、科学网开的实名制博客里了,在此也要感谢进入笔者博客浏览过拙文的那些读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邬先生要编《探讨与争鸣》,笔者的稿件寄给了邬先生,但他的回应文章并未寄给我。所以,邬先生发表的回应文章数量比笔者多,如果读者在阅读笔者的质疑文章时,对所引邬先生的原文觉得存疑或不过瘾,可到“中国期刊网”查阅邬先生的原文。邬先生的《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一书在网上也可以下载到电子版。本书能够出版,得到人文学院“985”项目经费的有力扶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限于学养,错误之处自难避免,望同行专家不吝赐教,作者将不胜感激。

 

                                               霍有光

                                      20127月于交大一村

 

 

[1]邬焜先生认为:“我们承认,在我们的认识之外,存在着本源的、自在的,广阔无垠的信息世界。这个信息世界我们把它规定为‘信息世界1’。这个‘信息世界1’以客观信息体(场也是一种信息体)的形式存在着。”(《信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第96页)“客观的信息世界是由客观的物质世界载负的纯粹客观自在的存在,它不需要什么如霍先生所说的谁’去沟通’,如果硬要像霍先生所希望的那样非要找出一个操纵’‘信息同化和异化’的谁’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好去请出那个所谓的上帝’了。天地无心、天道自然、万物自化、自为始因、自生中介、自身显现、自结关系、自通信息、自成过程。”(《信息哲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再讨论——与霍有光先生再商榷》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第20页)

 

@@@@@@@@@@@@@@@@@@@@@@@@@@

目录

 

第一编  风起青萍

01 “自然界演化的全息境界论”质疑

  一、关于“第一章自然界是物质和信息世界的统一”的质疑

  二、关于“第二章自然界的双重演化”的质疑

  三、关于“第三章自然模式、演化机制与全息境界”的质疑


02 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的再批评

  一、所谓“信息哲学”中“信息”的哲学地位是什么?

  二、关于“信息演化观”存在的哲学问题

  三、关于“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存在的哲学问题


第二编  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理论体系质疑


03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质疑

  一、“客观信息”作为信息哲学的基本范畴不能成立

  二、用“客观信息”范畴推导的信息进化论、全息论不能成立


04 邬焜先生“信息认识论”质疑

  一、关于“信息的哲学分类”与“客体信息”范畴问题

  二、关于中介粒子场(信息场)的认识论问题

  三、“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又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四、关于“实践为中介”或“信息为中介”问题


05 邬焜先生“信息进化论”质疑

  一、关于事物演化的规定——中介粒子场的界定与质疑

  二、是“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自在信息)”演化?还是“客观实在(物质)演化?

  三、“信息进化论”不能用自组织理论来解读

  四、关于“人类感知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存在的问题

  五、夸大“信息生产力”作用,信息演化难以成立


06 关于邬焜先生“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观点的再质疑

  一、从“信息本体论”看“信息生产”究竟能够“生产”什么?

  二、由于物质守恒“人类在生产中创造的只能是信息”吗?

  三、“信息不守恒”与人类生产的本质问题


07 关于邬焜先生“相互作用与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观点的再质疑

  一、是“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还是“中介物(客观信息)”在演化?

  二、“中介粒子场”、“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说”与“双重演化”无关


08 邬焜先生“信息价值论”质疑

  一、关于“价值与信息”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信息结构”与“中介粒子场”存在的逻辑矛盾

  三、关于“三类最为基本的价值形态”的价值问题


09 邬焜先生“信息思维论”质疑

  一、“信息本体论”、“信息思维论”的研究对象与逻辑问题

  二、古代“思维”不是关于“客观信息(间接存在)”的思维

  三、现代“思维”也不是关于“客观信息(间接存在)”的思维

  四、“信息思维论”难以成为当代认识论的“新的科学范式”


10 邬焜先生“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质疑

  一、关于“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的理论依据问题

  二、关于“绝对信息量”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相对信息量”存在的问题

  四、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信息量判据”问题


11 关于邬焜先生“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观点的再质疑

  一、“光子场作用视网膜说”彻底否定了“信息思维论”和“信息本体论”

  二、关于“物质”和“信息”的“质和量”问题

  三、“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必须“借助于第三者”吗?

  四、“直接存在的物质”不能进行度量吗?

  五、“自在信息”是“客观第二性”还是“变相的客观第一性”?

  六、“中介工具(仪器)”不是“中介粒子场”

  七、关于“物质系统”与“精神系统”的本体问题


12 关于李国武先生梳理“信息哲学”若干反批评观点的扼要回答

 

@@@@@@@@@@@@@@@@@@@@@@@@@@@

附录:

霍有光教授《“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一书出版发行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3-05-14 18:27

http://xjtunews.xjtu.edu.cn/zhxw/2013-05/1368527571d41781.shtml


  由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系霍有光教授著述的《“信息哲学”的争鸣与思辨》一书,日前已由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关于“客观的信息世界”与“客观信息(自在信息)”可以“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的“信息哲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自其问世20多年来,不仅产生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甚至还编入了研究生教材,被赞誉为“元哲学、最高哲学、第一哲学”,“将引起21世纪哲学的变革”,“开始走向成熟性发展的阶段”。然而一门新兴理论能否成立,必须接受逻辑和实践的检验。有感于此,霍有光教授在30万字的学术专著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成果,对“信息哲学”提出的6论,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剖析与检验,包括: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思维论、信息的度量(质和量)论。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不同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术思想争鸣与交锋,有助于碰撞出思想火花,开拓视野,带动更多的学人参与这场哲学大讨论,必将为中国哲学界促进信息哲学的蓬勃发展起到重要的建设作用。


  该成果得到了人文学院985三期工程的大力资助。


文章作者:档案馆张小亚责任编辑: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3560-690178.html

上一篇:关于李国武先生梳理“信息哲学”若干反批评观点的扼要回答
下一篇:关于实施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大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建议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