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tuhy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jtuhyg

博文

重游升级改造后兴庆宫公园沉香亭

已有 6653 次阅读 2021-7-2 14:5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重游升级改造后兴庆公园沉香亭 

  霍有光

  西安兴庆宫公园是交通大学西迁后,在交大北校门对面,为西安人民修建的一座当时西安最大的公园,如今已经运营六十多年了。笔者是个50后,环视茫茫人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如今已在七十左右。可以说,50后的父辈、50后以及他们的儿孙,还有不同时代来到西安安家落户的建设者,凡是西安人,都游览过兴庆公园。

  1958年春天,西安市决定动工建设兴庆宫遗址公园。开渠引水,挖湖垒山,植树种花,依据历史与考古遗迹,兴建亭台楼阁,如沉香亭、南薰阁、花萼相辉楼等等。全市党政军民学,男女老少,踊跃参加兴庆公园义务劳动累计达17万人次。交大师生全程参加了建园义务劳动,开挖兴庆湖取出的大量土方,堆成了湖畔的数座假山。半个多世纪光阴如梭,假山与园中绿地,处处绿树成荫,芳草萋萋。


交大师生参加兴庆宫公园义务劳动


交大师生参加兴庆宫公园义务劳动

  

  唐代的兴庆宫,位于长安外郭城的兴庆坊(隆庆坊),这里曾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旧宅。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即改旧宅为兴庆宫。唐代的兴庆宫历经扩建,占地达2016亩,今日的兴庆公园占地780亩,兴庆湖面积150亩,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公园,2006年7月15日开始实行门票免费制。

  为了焕发新姿与修饰容貌,去年12月兴庆宫实施了闭园改造提升工程。今天适逢党的一百周年生日,七月一日公园正式对外恢复免费开放。

  这次兴庆宫公园改造的主要内容是遗址保护性展示、唐文化建筑修复、水体生态治理、园林绿化提升以及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等内容。整修提升后的兴庆宫公园格局基本未变,湖形未变,以湖水生态治理为基础,以遗址保护及文旅融合为目标,规划了:一湖(兴庆湖)、一环(绿色健康步道环)、六区(遗址保护展示区、休闲娱乐体验区、康体运动休憩区、沉香主题文化区、旅游服务配套区、宫苑风貌观赏区)的整修布局。同时,在考古发掘确认遗址基础上,进行原真性保护,如花萼相辉楼遗址和勤政务本楼遗址的展示;对弘扬兴庆宫文化和提升公园特色具有重要美学意义的,将予以意向性恢复展示,如龙堂、玉带桥等。

  虽受疫情影响,估计大多数西安人都打过了疫苗,园内游人如织,雨后蓝天白云,空气格外清新,公园经升级改造后,可谓一步一景,我们大多是走马看花,重点则是放在细细品鉴整修后的标志性建筑——沉香亭。

  沉香亭,是唐代兴庆宫的一个重要建筑,位于唐长安城兴庆宫内龙池东北方。1958年在原址复建,为西安兴庆宫遗址公园标志建筑之一。沉香亭因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日,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梨园弟子的侍奉下来到沉香亭赏花,李白奉帝命在此作《清平调》词三首(《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四),有“沉香亭北倚阑干”之句点出游幸地点与建筑而闻名,词曰: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关于沉香亭及附近景观,唐诗里还能找到一些有名的诗句,如《全唐诗》(卷七百九十八)有花蕊夫人诗41首,副标题说“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需要说明的是,王珪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存疑处是沉香亭、龙池可能晚于王珪所处的时代而建。这里选其中7首:

  

  沉香亭子傍池斜,夏日巡游歇翠华。

  帘畔玉盆盛净水,内人手里剖银瓜。

  

  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

  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

  

  立春日进内园花,红蕊轻轻嫩浅霞。

  跪到玉阶犹带露,一时宣赐与宫娃。

  

  内庭秋燕玉池东,香散荷花水殿风。

  阿监采菱牵锦缆,月明犹在画船中。
  

  画船花舫总新妆,进入池心近岛傍。

  松柏楼窗楠木板,暖风吹过一团香。

  

  春日龙池小宴开,岸边亭子号流杯。

  沈檀刻作神仙女,对捧金尊水上来。

  

  牡丹移向苑中栽,尽是藩方进入来。

  未到末春缘地暖,数般颜色一时开。

  

  中唐诗人戎昱有一首《秋望兴庆宫》,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回纥兵曾对唐都长安进行了掳掠与破坏,兴庆宫已失去当年的壮丽景象,一派“凄凉”:

  

  先皇歌舞地,今日未游巡。幽咽龙池水,凄凉御榻尘。

  随风秋树叶,对月老宫人。万事如桑海,悲来欲恸神。

  

  香亭是仿唐建筑。底座是两台水泥基座,周围有汉白石栏杆围绕。亭楼建在第二台基上,四面屋檐是略带青色的琉璃瓦,宝顶贴着金色,是有朱红色大木柱和雕梁画栋的建筑。正门向西,亭楼顶部,龙凤镶边的金框上,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沉香亭”三个草行合一飘逸的大字。亭东“沉香亭”三字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


郭沫若先生题写亭西“沉香亭”


郭沫若先生题写亭西“沉香亭”


赵朴初先生题写亭东“沉香亭”


赵朴初先生题写亭东“沉香亭”

  

  沉香亭北,侧对兴庆湖,亭楼所悬“平湖清晖”匾额由卫俊秀先生题写。第一台基上镶嵌有两方诗碑。一方是钟明善先生题写的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龙池篇》:“天启神龙生碧泉,泉水灵源浸迤延。飞龙已向珠潭出,积水仍将银汉连。岸傍花柳看胜画,浦上楼台问是仙。我后元符从此得,方为万岁寿图川。”另一方是高峡先生题写的唐苏颋《兴庆池侍宴应制》:“降鹤池前回步辇,栖鸾树杪出行宫。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


卫俊秀先生题写亭北“平湖清晖”




卫俊秀先生题写亭北“平湖清晖”

钟明善先生题写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龙池篇》

高峡先生题写唐苏颋《兴庆池侍宴应制》



  

  沉香亭南,面对南山,亭楼所悬“终南积翠”匾额由霍松林先生题写。第一台基上镶嵌有两方诗碑。一方是贾平凹先生题写的唐杜甫《千秋节有感》(其一):“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湘川新涕泪,秦树远楼台。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衢尊不重饮,白首独馀哀。”另一方是陈忠实先生题写的唐李白《清平调》(其一、其二)。

霍松林先生题写亭南“终南积翠”



霍松林先生题写亭南“终南积翠”


贾平凹先生题写唐杜甫《千秋节有感》(其一)


陈忠实先生题写唐李白《清平调》(其一、其二)

  

  凡是游览兴庆宫公园关注传统文化的游客,都会发现,兴庆宫公园与其它公园大不相同,就是院内的仿唐(古)建筑,尽管都有匾额,但是全部却缺少楹联。喜迎新世纪之际,公园的书记注意到这一问题,曾邀请霍松林先生为公园撰书了三幅楹联,笔者猜想此举应该也会涉及到其他学者。霍先生的楹联是专门为沉香亭、龙池、勤政务本楼而作并题写的:

  

  其一:沉香亭

  亭号沉香,想亭前花艳、亭上人娇,尽有遗闻话天宝;

  园名兴庆,看园外春浓、园中日丽,岂无盛世迈开元。

  其龙池

  历史纪新元,广厦已淹双凤阙;

  江山留胜迹,游人争泛九龙池。

  其:勤政务本楼

  妃美花香,征歌新谱清平调;

  民康物阜,勤政曾登务本楼。

  

  关于沉香亭,上面已有介绍。龙池原在唐长安隆庆坊,玄宗未即位时所居的旧邸旁,中宗曾泛舟其中。玄宗即位后,于隆庆坊建兴庆宫,龙池被包容于内,即在今兴庆宫公园内。勤政务本楼是开元八年(720)兴建的,在兴庆宫西南部,紧靠兴庆宫南墙的位置,是唐玄宗督促自己勤政、亲民的体现。此楼相当于兴庆宫之正殿,凡改元、科举、大赦等重大典礼均在此楼前广场举行。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八月初五千秋节,玄宗都会登临此楼向群臣百姓致意,全城同欢。兴庆宫内,该楼附近还建有花萼相辉楼,与勤政务本楼共同构成长安城内大型文艺娱乐活动中心,是盛唐天子唐玄宗与万民同乐、交流同欢之处。

  遗憾的是,虽然兴庆宫公园负责人注意到公园缺失楹联问题,也请专家为公园撰写了一批楹联,不知什么原因,公园始终未能刻制悬挂。2014年,霍松林先生将自己收藏的一批书画捐给学校,陕西师大专门建立了《霍松林艺术馆》,为此霍先生还特别捐赠了一批自撰自书的书法作品,其中有为兴庆宫公园重写的两幅楹联,句子作了简化:

  

  一幅是牡丹亭联:

  征歌新谱清平调;勤政曾登务本楼。

  另一幅是兴庆公园联:

  广厦已淹双凤阙;游人争泛九龙池。


  

霍松林先生为兴庆宫公园重写的两幅楹联


  目前,兴庆宫公园的升级改造工作还没有全部竣工,公园一些地方仍在围栏施工。希望有关单位能够进一步加强公园传统文化建设。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是汉语言对句艺术、历史与民俗文化、书法艺术与制作技艺四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旅游,凡是著名的景观胜地,往往有著名的楹联相伴。西安作为周秦汉唐的国都,一定不该缺失中国灿烂的楹联文化。

  

沉香亭周边的美景

沉香亭周边的美景

沉香亭周边的美景

沉香亭周边的美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3560-1293783.html

上一篇:和明君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举行毕业典礼》原韵
下一篇:七一缅怀川东游击队中山支队烈士纪念园
收藏 IP: 219.245.149.*|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