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平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安平 健康时报资深记者

博文

谁说在中国看病难了?看看美国加拿大看病有多难!!!

已有 5591 次阅读 2007-11-13 15:18 |个人分类:健康时报原创文章

 两会期间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话题,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只不过,人家的看病难、看病贵好像与我们的有些不一样。这是本人发表在《健康时报》的一篇文章,现在把这篇旧文贴出来,可能大家看了会有一些感悟。

【标题】亲历发达国家“看病难”
健康时报记者 赵安平
【内容】
  编者按:说起“看病难”,用“怨声载道”并不为过。讨论起如何解决“看病难”,恐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期刊发《亲历发达国家“看病难”》一文,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异域,跟着受访人一起去了解一下在国外就医的感受,或许对我们会有不少的启发。

  日前,《健康时报》记者在一个糖尿病论坛上,遇到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已经获得享受加拿大国家免费医疗待遇的杭建梅主任医师,聊起目前国内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话题,杭建梅说:“要说看病难、看病贵,在国外一样存在。”我们经常看到诸如发达国家的医疗体制如何健全,服务多么的人性化等报道,来对照我国医疗的不足之处,现在听到杭建梅女士这么说,记者感到很吃惊,难道在加拿大、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下面就是杭建梅女士的亲历。
  国内一天搞定国外仨月不成
  就是做不了的体检
  要说起美国“看病难”,可真是体现在就医的各个方面,不管大病还是小病,不管治疗还是康复,都要预约排队,通常需要等上几个月。因胸闷、气短、头晕,想做相关体检,“排”了三个月的“队”———而且最终竟也没能做成。
  1998年6月,我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工作。到达目的地后,华大医学院的秘书丽莎小姐就告诉我:“下午我陪您到银行,把钱存进去,然后再办理保险。”得知医疗等保险全办下来需要上千美元,我有点犹豫,毕竟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比较心疼。丽莎说:“从现在起,你就有各种风险存在,有可能倾家荡产,有可能因为疾病导致身体严重损害,如果没有保险,真的发生什么事情,谁也帮不了你。”看她说得这么邪乎,再一想还是入乡随俗吧,当天下午,我在丽莎的带领下,到银行办理了各种保险。
  华盛顿大学有三个附属医院,第一个是华大医疗中心,医疗设施等较好,相对高收入层次的病人较多。第二个主要给退伍军人看病,第三个主要为市民百姓看病。在这三个医院我跟着老师(医院大夫)轮流转。
  在华大医疗中心,病人来了后先在候诊区候诊,环境很优雅,可以喝咖啡、看杂志。等轮到自己的时候,先要与护士交谈。美国的护士在医生看病前要帮助医生做很多事情,如询问病人这段时间的情况、还要看病人来这里之前所做的各种化验检查等,并帮助整理、记录、填表等。前期工作都做好了,护士把病人带到单独的诊室,请病人穿上专门的衣服,等待大夫来看病。不像我们国内,大夫坐在诊室等病人,美国的大夫是在几个诊室来回走。
  上班第一天,大夫带着我进了诊室后,先要向病人介绍我是从中国来的学者,问病人是否介意我在场,病人表示不介意后,大夫才开始与我一起看病。美国的大夫们衣着整洁,看糖尿病人的时候,要看眼底、测血压,病人坐着测一次,再站着测一次,最后还要看病人的脚。大夫们经常口罩都不戴,很自然地把病人的脚搬到自己腿上,替病人脱袜子,然后掰开病人的脚趾头缝仔细检查。大夫看完病回到办公室后,先要打开电脑,对着小麦克风把看过的每个病人的情况讲一遍。有一个录入中心专门负责录入,节省大夫在这些事务性工作上的时间。医生的意见及处置、病人的情况等都进入了一个信息平台,供各科大夫共享。
  一个大夫,一般上午看10~20个病人,由于护士提前做了很多工作,大夫看病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问得也很细,但轻易不让病人做大检查,更不敢开大处方,因为保险公司经常来检查,看是不是存在过度医疗的行为。美国的医生从业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信誉度。不管是在大医院还是在小诊所,只要保险公司认可了你,你开出的药就给报销。如果你经常开大处方、做大检查收取回扣,保险公司就不会认可你。作为大夫,在美国只要信誉一倒,也就彻底没前途了,所以没有医生敢碰这个高压线。同样,如果哪个保险公司出于自己的利益,只让病人报销便宜的费用,不考虑疗效,信誉度就会大打折扣,离关张也就不远了。正是在大夫、医药代表、保险公司的三方博弈中,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方。
  在华大的另一家主要为市民看病的医院,来到这里的明显是低收入者、普通老百姓,他们说得最多的是“Nomoney”(没钱),他们大多数享受的仅仅是基本医保。大夫给他们看病态度是一样的,该看脚丫子也是照看不误,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穷人的不屑,哪怕是私下。
  在华大呆了一年多,还有3个月就要回国了,我想自己交了不少钱买保险,可福利还没享受过,自己就在医院工作,近水楼台嘛。恰好那几天感到胸闷,还有些头晕,我就想在华大的医疗中心做一个检查。我拿的是学生医疗卡,看病也要预约,担心时间拖得太长,就没有走预约的路子。有天晚上,我感到憋气比较明显,就打了“911”急诊。很快,救护车把我拉到华大医疗中心急救中心,护士们给我手腕戴上姓名、编号等标志,把我推到床上,戴上氧气罩,风风火火地进了急救室,先做心电图等检查。躺在床上我很惬意,有一种很放心的感觉。
  护士们给我做了心电图、拍了片子后,把我推进一个房间,说等专科大夫。一等就是两个小时,其间有护士过来看一下又走了。好不容易把专科医生盼来了,她看了我的检查结果后说:“心脏方面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你如果要做其它检查,可以预约相关专科医生。”我说我是急诊,大夫说:“我认为你需要预约。”
  3天后,我到华大医疗中心的服务台预约看病,给我安排到10天以后。到了那一天,我被护士领到内科一个大夫那里,我本人所在的糖尿病中心就属于大内科系统,3个老师又都是美国业界大腕儿,但是这件事他们帮不上我,连检查单子都开不出来,因为我的病历到不了他们手里,没办法走后门的。
  我就是想做一个头部的CT、超声心动和腹部B超,于是告诉大夫,我头晕、憋气,腹部不舒服等。大夫又给我开了一个预约单子:头部的问题请到华大下面的一个诊所,让那里的大夫看看是不是需要检查。憋气的问题现在还不需要治疗,您可以先做以深呼吸为主的锻炼,过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再说……
  我又预约了那位华大下属诊所的神经科大夫,请他看看头晕。我讲了半天,想做哪些检查,大夫最后告诉我,你回去后做颈部的锻炼,有意识地抬头、低头,看看情况再说。
  就这样,直到我回国,也没有做成想做的体检。在国内,我作为一个大夫,想做这些检查,一天就可以搞定。你说在美国看病难不难?!
  国内想查就查 国外等了又等
  两个月才做了一个B超
  2003年,我准备出国去加拿大的前3天,感到腹部不舒服,就到附近医院做了个B超,发现盆腔部位有一个肿物,当天急查了肿瘤方面的指标,结果一项指标稍有异常,这让我非常担心。我想自己享受加拿大政府的免费医疗,发达国家的医疗水平应该比我们先进吧,所以决定到加拿大进一步检查。
  加拿大实行的是分级治疗的体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有病先找家庭医生看。家庭医生认为你的病比较重,再推荐去看专科大夫。如果你对家庭医生不满意,可以重新选择。一种例外的情况就是看急诊,可以不通过家庭医生。刚到加拿大的中国人通常非常不适应这种体制,我们在国内看病通用的办法是直接到医院挂号,大医院难挂号就找熟人、找朋友、走后门,在这里都办不到。小孩发烧脸蛋通红,就是到医院看急诊,医生大多会让你回家给孩子用凉毛巾敷一敷,想让他开点抗生素真比登天还难。
  我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在自己所在的社区里听了几个医生的介绍,最后选择了一位台湾同胞做我的家庭医生,认为这样应该容易沟通。当时,这位医生不在,秘书接待了我,说要先预约。两天后,这位秘书打来电话,让我一周后的某一天去看病。
  到了约定的时间,我拿着在国内拍的片子找到了家庭医生,他看了后马上说需要做B超,然后给我写了个条子,上面有电话、姓名、地址,让我与对方联系。对方让我两周后来做。那些日子,我和亲友们几乎天天都在骂加拿大的医疗体制,根本不考虑病人的感受。
  两周后,我如约去做B超。大夫态度很好,说检查的结果是没问题。大夫看着我拿去的在国内拍的片子,感到很奇怪,说这个片子上显示的确有问题,可是在这里的检查是正常,建议我找家庭医生,由他给我预约专科医生——这时,距离我初到加拿大已经两个多月。
  既然检查结果是好的,那么说明我的问题不严重,我就没有联系家庭医生,决定还是回国再说。就在我回国去机场的路上,家庭医生给我打来电话:“您怎么没找我?我准备给您预约专科医生呢。”我说:“谢谢,不用了。”
  回到国内,我与几个朋友说起这件事,当时有一个朋友在B超室工作,马上说:“你怎么不早找我?走,我带你去做个B超,确诊一下。”在朋友那里检查的结果也是没问题,这件事情才算彻底了断。
  国内做出诊断国 外全部推翻
  让“癌症晚期病人”等待
  北京申奥成功的那段日子,我的姐姐在北京某著名肿瘤医院被诊断为恶性淋巴瘤,可能只有几个月的生命了。姐姐躺在床上流着泪说:“我是等不到奥运会那天了。”全家都劝她不要胡思乱想,也许是良性的。姐姐也享
  受加拿大的公费医疗,我决定送她到加拿大治疗。到了多伦多,预约家庭医生,医生看完姐姐的血液化验单吓了一跳,说这个病我看不了,必须找专科医生预约。
  在国内,我很关注姐姐病情的变化,会经常做B超,看是不是有其它淋巴结或肝等部位转移。但在这里,一切都按部就班,抱怨、牢骚都没有用。如果要享受政府免费医疗———相当于我们说的公费医疗、医保———只能等待,或者去私人医院看病,在那里不用预约,不用等待,但私人医院太贵,我们负担不起。
  3个月后,终于预约到了当地最有名的血液科大夫。没想到这位大夫没有给姐姐做任何治疗和检查,只告诉了我们4个字:观察、等待。我们很不理解,大夫对我姐姐说:“你的病如果最后确诊是恶性淋巴瘤,最长存活期3年,你已经患病1年多了,应该做好安排,心情要好,不要生气,不要老想自己是个病人。”
  这可把我们气坏了!在等待预约大夫期间,为了让姐姐有好的情绪,我们经常安慰她说可能是弄错了,她坚持吃中药、做锻炼,感觉挺好的,她自己也有了信心,说肿瘤肯定是良性的。没想到这个大夫却这么说!在国外,大夫对绝症病人是不隐瞒的,都是直言相告。
  又预约这个大夫了几次,每次做几项简单检查,反映出来的数值都是有问题。大夫还是说“观察、等待”。我们不能就这么等呀,最后决定换大夫,找了一位不太有名的专科医生。这位大夫给我姐姐做了一些相关检查,结果竟推翻了国内权威医院的诊断,姐姐不是恶性淋巴瘤,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相对良性的一类。如果按照国内专家的诊断,照着恶性淋巴瘤来治的话,就要马上进行化疗然后要换骨髓,真的那样,麻烦就大了。目前,姐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身体状况良好。
  现在国内媒体在使劲喊看病难、看病贵,但是日本、美国的病人却喜欢来中国看病,觉得检查很便利,治疗很及时,连夸在中国看病不难也不贵———当然了,这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足够的钱,二是有关系、有熟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0-10863.html

上一篇:女性健康五大攻略
下一篇:天空的海豚
收藏 IP: .*| 热度|

1 徐迎晓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