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平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安平 健康时报资深记者

博文

洪昭光谈远离过劳死

已有 2704 次阅读 2007-11-13 11:22 |个人分类:保健时报重要文章选登

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快乐和享受

 保健时报记者 曾佑忠 /

  编者按:社科文献出版社日前出版了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其中指出,调查显示,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书中援引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调查时期的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平均寿命75.85岁低近20岁。而在上海地区,1994年调查的科技人员平均死亡年龄为67岁,较全市职业人群早逝3.26岁,其中15.6%发生在3554岁的早逝年龄段。

  知识分子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压力较大的一群。他们的早逝对其家庭来说是无限的悲痛,对社会发展而言也是巨大的损失。

  莫非说只要成了知识分子,只要从事脑力劳动,就会过劳死?

  非也!

  针对知识分子过劳死的问题,保健时报记者专访了著名养生专家洪昭光先生,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巨匠在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健康美满的人生,他们保持着身心健康愉悦,充满生活情趣,即便他们年逾花甲古稀甚至耄耋,仍然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还在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经历充分证明过劳死不是知识分子的“职业病”。

饮食

 

简简单单才是真

 

一荤一素一菇

燕麦瓜果豆腐

  著名保健专家洪昭光教授今年六十七岁了,除了看病以外,他还担负着大量繁重的社会工作,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撒播健康生活知识。他精神矍铄、目光炯炯。

  洪昭光教授是简单饮食的实践者。“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七八分饱,营养正好。”洪教授每天早上喝一袋250毫升的牛奶,吃一个蛋白,半个蛋黄,此外,还要吃些小菜以及馒头、粥或面包等主食。平常饭菜是洪教授的最爱,“一荤一素一菇,燕麦瓜果豆腐”。菇类可以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减少癌症。洪教授常喝的还有“红黄绿白黑”五色汤,红指的是西红柿,绿指的是青菜,黄和白是鸡蛋的蛋黄和蛋清,黑就是黑木耳。五色汤里包含纤维素、蛋白质等丰富的营养物质。

  1961年,洪昭光教授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体重为62公斤,现在的体重为64公斤,血压和45年前相比,从11070mmg变成12080mmg,基本上也没什么变化。洪教授说,这些和他的平衡饮食原则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唐代著名的药学家孙思邈重视食养,他认为,“安神之本,必资于食”,只有吃得好,才能强身防病。孙思邈以101岁的高寿被称作“药王”,其实,他也是养生之王。

  孙思邈把饮食与季节的变化联系起来,根据季节的不同和身体的营养需要来确定进食的重点,就使得平日的一日三餐成为养生健身的手段,避免了随心所欲的进食方式。“春七十二日,省酸略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余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此外,孙思邈还极力主张饮食清淡,注意节制,细嚼慢咽,食不过饱。他在总结自己的进食经验时写道:“清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在他看来,饮食须有所节制,不可吃得过饱。应该做到少吃多餐,“觉肚空,即需索食,不得忍饥”。他平时爱吃淡食,较少吃肉,还经常服用蜂蜜、莲子、山药、芝麻、牛乳等,这些对他的长寿都有助益。

运动

 

养成运动好习惯

 

不在于做什么运动

主要是每天都运动

 

  洪昭光教授每天的基本运动是早晚各步行半小时,偶尔打羽毛球和爬山。洪教授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其他的项目如球类、做操、游泳等,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在于做什么运动,主要是每天都运动。走路、跑步、爬山、跳绳,什么都可以。关键是要养成运动的习惯,把运动当做爱好,当成快乐和享受。”

  到今年年底,钟南山院士将满70大寿。但见过他的人都觉得难以置信,不少人都说,“钟院士看上去顶多像50多岁的人!”

  在北医大求学的时候,钟南山就是名副其实的运动健将。自小就酷爱体育运动的他,在读书期间尤其注重锻炼身体,田径、游泳、篮球、举重都是他的至爱。他常说,没有强壮的身体,没有健康的生命,就谈不上学医,更谈不上救人治病。

  1956年,钟南山刚满20岁,正读大学三年级。体育成绩突出的他作为北医大的运动员代表之一,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以往北医大参加这样的运动会,总是名落孙山。这一年不同了,钟南山在运动会上摘取了400米跑的桂冠,为北医大争了光。时至今日,北医大还有几项由钟南山创下的运动纪录无人能破。

  钟南山说,他的青春在于运动。他从小就爱好篮球、游泳、跑步等各种运动。“锻炼身体和吃饭一样重要!”现在,钟南山院士还经常和年轻人一起打篮球。有一次,钟南山给大家展示近年来他打篮球、游泳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肌肉迷人,身手敏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是一位运动爱好者。

  爱因斯坦在家庭的熏陶下,爱上了科学,不仅善于思考问题,而且喜欢文体活动。他考取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后,尽管每天学习任务紧张,仍抽出一定时间散步,节假日还要出外旅游或划船。

  有一段关于他的美谈:爱因斯坦去比利时访问时,国王和王后准备隆重地欢迎这位杰出的老科学家。火车站上张灯结彩,官员们身着礼服列队在车站迎接,火车到站后鼓乐齐鸣。可是,旅客都走光了,也不见爱因斯坦的影子。原来,他提着皮箱,拿着小提琴,从前一个小站下车,一路步行到王宫。王后问他为什么不乘火车到终点站,而偏偏徒步受累。他笑着答:“王后,请不要见怪。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常给我无穷的乐趣。”

孙思邈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强所不能堪尔,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他从不“饱食即卧”,而是“食毕当行步踌躇”,帮助消化,达到祛除百病的目的。孙思邈不仅善于活动筋骨,还很注意用脑和健脑。他深知人的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机体衰老首先表现于大脑的衰老。他平时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直至白首之年仍不失卷。

情趣

 

多姿多彩人生路

 

音乐驱散邪恶

花鸟怡情养性

闲时,洪昭光教授喜欢种花、养鱼,养小龟和青蛙,看看植物的生长。花草需要精心护理,生命也是,需要心平气和才能雕刻出来。在洪教授办公室的窗台上,几盆竹子翠绿欲滴。洪教授几乎每天都要花些时间照料它们。洪教授的办公室里还有一排精致的茶壶。

  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

  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爱因斯坦从6岁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7年之后,他懂得了和声学和曲式学的数学结构。他体会到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妙,小提琴也成了爱因斯坦科学生涯中的终身伴侣。小提琴为这位科学家驱散了忧郁和喧嚣,驱走了混乱和邪恶,为爱因斯坦增添了美丽与和谐。

  我国物理学泰斗、中科院资深院士钱学森先生已经年逾九十。钱学森虽然终身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但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具有艺术、人文情怀的大科学家。

  钱学森爱书。他的家居陈设简单,但每个房间都有一面“书墙”。钱老说,即使90岁高龄,他也每天坚持读书和做研究。

  钱学森尤其爱好音乐,他在少年时便是有名的铜管乐手。当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钱学森参加了交大的铜管乐队,毕业时拿到奖学金就去买各种唱片。

  钱学森的音乐爱好和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家庭音乐教师”蒋英女士有着密切的关系。蒋英女士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若干年前,钱老在一次颁奖仪式上说,正是蒋英给他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他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

  在蒋英的影响下,钱学森熟悉了各种中外名曲和世界乐坛的风格流派,他特别喜欢巴托克和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欣赏巴托克音乐中潜伏着的那种执著的刚强。

心态

 

心态平和最重要

 

不争不恼不怒

宽容善良勤劳

洪昭光教授说,保持平和中庸的心态对健康长寿最重要,“不争不恼不怒。”平和、中庸是一种东方的文化,东方的心态。中庸就是和谐与平衡,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保持良性的动态平衡,到具体事物上就是体现为高效率、低耗能,顺应自然规律。如果不把握中庸,结果就自然是平庸。

  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爱因斯坦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他把这些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爱因斯坦在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孙思邈为世人留下了总结自己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宝贵经验的“十二少”秘诀: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他认为人的七情六欲是人难以回避的精神活动,如果放纵或者抑制都会对身体有损害。为此,要做到适度,就贵在一个“少”字上,要有所节制,不太过。

  他在倡导“十二少”的同时还提出了他所忌讳的“十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按孙思邈的养生理论,他所倡导的“十二少”是养生的真谛,而这“十二多”是丧生之本。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的境界。

  保持中庸之道,不走偏锋,对于养生益寿多有裨益。孙思邈就是这样认真身体力行的。所以才能在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仅仅40多岁时,他却超过了百岁之龄。

  洪昭光教授说,生活要规律但不必刻板。休闲要放松,但不要放纵,有意识地保持规律的生活,不要熬夜打麻将、玩电脑、当网虫,有时早一点或晚一点也没有关系,要把好生物钟的“度”,“过度”扰乱生物钟,会缩短寿命。

  健康不需要特别的因素。24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已经精辟指出,“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这些就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而这些东西是再普通不过了。实际上,几千年来的研究也没有发现一种什么特殊的东西可以保证健康长寿。一些很健康长寿的人都是很普通的人,并没有吃什么特别好的东西。就连百岁老人中,也是有人吃肉,有人不吃肉;有人抽烟,有人不抽烟;有人喝酒,有人不喝酒;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洪教授说,长寿者的生活习惯五花八门,但有两条基本一致:一是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二是没有懒惰的,他们要么爱运动,要么爱劳动。

  洪教授强调,对健康要注意,但不要刻意,也不要随意。就是说不要把健康生活方式当做枯燥乏味的教条,当做限制自己的苦差使,而要当做一种快乐和享受,当做一种自然的天意和高雅的情趣,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0-10776.html

上一篇:生死一线父子互让生命
下一篇:教孩子尊重生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