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本真,领悟人生真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jiangwen 格局决定人生的深度,眼界决定人生的广度,心胸决定人生的气度,人品决定人生的高度,知识决定人生的厚度。思想有多远,你才能够走多远。

博文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建设现状

已有 6689 次阅读 2011-11-22 17:08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预警, 现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和破坏性是多方面的,不仅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公众心里恐惧,还会导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威胁国家安全。

一.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建设的背景和目的

2003年的SARS危机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信息来源不准、渠道不畅、不能及时准确的把握事态发展,延误和影响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而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是及时、迅速的发现突发事件的先兆,即能够起到预警的作用。预警是在缺乏确定的因果关系和缺乏充分的剂量——反映关系证据的情况下,促进调整预防行为或者在环境威胁发生之前即采取措施的一种方法。预警给人们提供事件可能发生的有效信息,指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的特点:

1.敏感性:是指能尽可能多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先兆。

2.及时性:是指能尽早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为应对措施启动赢得时间。在信息收集、传输、分析、发布、调查和采取措施等方面均要体现及时性。

3.高效性:是指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收集信息,尽可能准确的作出预测,避免不必要的应对措施启动。

4.可操作性:是指要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在相应的人员和物资储备基础上,操作简单,容易实施。

5.可拓展性:是指系统可以有充分的空间,能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增减预警的目标事件,具有不断调整和改善的能力。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所需的基础配备首先是人不是硬件。预警系统需要受过系统训练的人员,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实验室和相应的储备资源。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建设中要遵守以下原则: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纵横联网;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平战结合,预警预报。

预警系统是一个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预警系统至少应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

1):信息来源:完整的信息系统是由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而形成综合信息平台。其信息来源主要有:

a)以病例为基础的监测   监测目标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如我国现有的传染病报告和监测系统。

医院门诊、急诊室的疾病、症状监测:医院急诊或门诊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相同或相似疾病或症状的患者,提示有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

公共卫生实验室监测:实验室监测在支持早期预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对医院中具体病人的临床诊断进行确诊;对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情况作出明确诊断。同样在疾病控制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综合分析也离不开实验室监测的结果。

 

B)以事件为基础的监测 包括与人类有关的事件和与动物疾病、事物、水和环境污染有关的事件。可有一下来源:

药品和医疗相关物品的销售监测

中小学生的缺课监测

动物和媒介监测  一些动物对某种传染病和理化损害的敏感性超过人类,某些动物大批死亡往往是人类传染病爆发的先兆。

环境监测  水源、大气、放射性、核污染等。

公共卫生设施:饭店、旅店、游泳馆等地的卫生学监测。

气候监测、水文监测

社会求助热线监测:120119等。

2)预警监测指标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地方性的特点,无论在地方还是全国都不可能对所有的突发事件都进行监测。优先监测的目标事件选择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事件的发生是否有很大的危害性:发病率、伤残率、死亡率

事件是否有潜在的较大流行发生

是否是国家或地区疾病预防控制项目中的特异性目标

事件是否可通过早期采取行动来预防控制

要考虑当地现有的资源

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目标事件,要根据事件的特征,遵循敏感性,及时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来选择能反映其发生先兆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监测指标,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早期提示突发事件的发生。

3)信息收集、分析、反馈与报警系统

  信息收集:系统要主动的,积极的收集,获取与目标事件有关的信息并及时上报。针对突发事件的特点可以采取常规监测和哨点监测的方法。信息上报的周期要根据目标事件的特点结合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来决定,对不同的目标事件选择以天或周为周期进行上报。

  信息分析:资料分析的第一步是对资料进行质量检查。各监测系统通过长期地、连续地收集信息,得到相关的基线资料,确定报警阈值,动态的分析预测目标事件的发生发展趋势。收集到的监测信息与同期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如超出规定的警戒线,则向有关部门发出警报。

  信息反馈:必须建立信息反馈的渠道,使所有应该了解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的单位和个人都能及时获得,以便能对疫情迅速作出反应,明确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信息的反馈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纵向包括向上反馈给卫生行政部门,向下反馈给下级监测机构;横向包括反馈给有关的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公众。

预警:同一目标事件根据监测指标的信息汇总在统一的平台上,通过对其横向比较、核实,对目标事件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确认事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严重性,根据不同预警的级别向有关部门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情报警,以便采取快速、及时、适当的预防控制措施。

  4)预警反应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预警是为了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反应,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国家和不同地区在平时要做好应急准备,制定监测目标事件的应急预案,对应对人员进行培训,储备相应的人力、物力(个人防护设备,救援设备,药品储备)资源。一旦发出预警,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或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建设进展

SARS之后,中国各级政府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步伐,明确意识到建立一个能敏感、可靠觉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快速反应的机制是重建公共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国家提出要构成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国家卫生信息系统,网络触角要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传染病早期预警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1.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基本上做到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20041月,全国已经正式启动以传染病个案为基础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全国31个省15198所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中,已经有93%的机构实现了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疫情;在40713个乡镇卫生院中,有43%实现了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疫情,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目前全国,未实现直报的1409所医疗机构中,85%是由于没有计算机等相关设备。这些机构60%都集中在西部12省。20044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全面实行“网络直报”。网络直报系统由国家、省、地市、县延伸到乡级,同时,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延伸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建立了信息相互通报的机制。《新传染病防治法》第36条已经规定,动物防疫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信息通报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对异常情况察觉的敏感性,例如农业部定期向卫生部门通报禽流感信息,有利于这些地区医生、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卫生行政领导更加关注是否有禽流感病例,避免漏诊或误诊。

3.增加了疫情信息的透明度。《新传染病防治法》第38条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在疫情公布的同时,相应的技术部门,如疾病控制部门应该对公布的疫情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对人民健康的威胁有多大,以及由此引发的卫生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五.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仍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目前,我国卫生系统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水平普遍较低,发展极不平衡,其疫情预警观念、组织结构、工作模式、运行机制等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差距较大,对推进疫情预警信息化的战略性、全局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控观念、应对能力、指挥协调机制等,还缺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及工作经验等一系列问题。

2. 网络不健全:当前,卫生系统整体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信息设施条件较差,信息手段单一,信息技术人才匾乏,各级卫生机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等矛盾十分突出,尤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和统一协调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何察觉某类传染病在一个地区出现高发,流行或爆发,需要历史数据的铺垫。必须明确不同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正常流行水平,由专家设立的预警点,通过目前信息与历年资料进行比较,超过了预警点,计算机自动报警。但目前我国的疫情报告系统还不具备这项功能,其原因是历年传染病数据还没有进入到目前的疫情系统,对各类传染病也没有明确的预警点。目前每天对疫情的监控,完全依靠工作人员人工浏览当天是否发生甲类传染病,对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检查是否有聚集性病例的发生。

3.反应速度慢: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制约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能力因素有四:一)是我国已经拥有的三大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即全国疫情报告系统、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和单病种监测系统,存在着多头管理、报告内容重复、各系统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的现象;二是原疫情报告除鼠疫、霍乱两类传染病采取快报外,其余20多种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均旬报、月报、年报制度,本身要求时限较宽;三是医院游离于疫情报告系统之外,医院手工填写报告卡,将卡片定期寄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四是乡镇以下卫生机构多由个体医承包,疫情信息收更是困难重重。如此种种,以致于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反应速度慢,信息不通畅,指挥协调乏力。

  综上所述,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过去长期对公共卫生的意识不足,要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尽早察觉,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现在我们必须根据我们的国情,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预警系统,并开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4.黄建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建设框架思路(讨论稿) MOH-WHO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专家论坛,2005

5.杨功焕 中国传染病疫情监测现状和未来挑战  MOH-WHO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专家论坛,20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510611.html

上一篇:太阳表面现直径4万公里巨型黑子,未来流感流行形势值得关注!
下一篇:尼泊尔首都发生禽流感疫情,关注流感和禽流感发展
收藏 IP: 218.69.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