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关于蟒蛇不得不说的事儿

已有 18616 次阅读 2016-1-17 07:11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出版社, 蟒蛇, 张立岭, 窃贼偷蟒蛇塞裤裆, 女游客亲吻蟒蛇被咬


蟒蛇是地球村的古老居民,见证了地球生物圈里许多物种的兴衰和存亡,显示了蟒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自然沧桑巨变的能力。可以说蟒蛇是地球巨大变迁和自然选择的幸存者、人类的朋友,也是爬行动物中的成功者。


蟒蛇(Python bivittatus),也称为蟒、缅甸蟒(Burmese python)、缅甸岩蟒(Burmese rock python)、蟒蛇双带亚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蟒蛇是一个充满神奇传说而引人瞩目的巨型爬行动物。虽然人们听说过蟒蛇,也可能在动物园、网络、电影、电视、报纸、书籍里见过蟒蛇,或者见过家养的宠物蟒等,但是由于野外的蟒蛇大部分时间深藏不露,昼伏夜出,很少有人见过真正的野生蟒蛇。此外,由于国内外专门研究缅甸蟒的学者不多,至今也没有出版过有关缅甸蟒比较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专著,已经发表的缅甸蟒论文也很少,而且大多是缅甸蟒的个别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和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也很少有蟒蛇知识的详细介绍。因此,无论是爬行动物科学研究人员或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还是普通的大众,对蟒蛇生物学特性的了解都很粗浅且支离破碎,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许多误解和未知的内容。


体型巨大的蟒蛇


在人们的印象中,世界各地的蟒蛇大多以巨型猛兽的形象出现,如缅甸蟒、网纹蟒(Python reticulatus)、绿水蚺(Eunectes murinus)等。古往今来,关于蟒蛇的记述有许多真假难辨的传说和逸闻。一方面,人们常常看到养殖的宠物蟒温顺可爱,任人摆布,另一方面,世界各地也时有蟒蛇吃掉其他动物,甚至吃人的传闻,因此人们对蟒蛇的神秘感从来就没有消除过。相比之下,人类对虎、豹、熊、狮的恐惧和敬畏原因比较简单,因为怕被它们捕捉到以后,会一口一口地撕碎吃掉!只要想象一下那个血腥恐怖的场面就不寒而栗。自古以来被这些猛兽吃掉的人类不在少数。但是比起被体型巨大的蟒蛇整个吞进肚子里的场景,虽然不一定鲜血淋淋,但是后者好像更为恐怖。关于蟒蛇或者绿水蚺吃人的传闻,国内外每隔几年就会有媒体报道。但是几乎无一例外被证实是子虚乌有,或者道听途说,或者陈年旧闻的翻新。实际上,蟒和蚺偶尔咬人并不稀奇,但是吞掉一个活人的案例确为十分罕见。


一些猎物被体型巨大、力大无比的蟒蛇缠绕并且囫囵吞掉,似乎要比被温血有毛的食肉动物吃掉更为可怕。世界各地有关蟒蛇和绿水蚺吃人的传说、故事、电影不少。不过电影中的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实际上都是被电脑特技制作的假蟒吃掉的,而不是被真正的蟒所吃掉。网络上蟒蛇吃人或者吃掉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视频也很多,不过大多是恶意的编造,经过电脑加工的照片和特技制作的视频等,由于这些视频过于违背常识,而且漏洞百出,因此很容易被识破。


嬉戏


体型很大的蟒或者蚺突然用嘴咬住猎物,上下颌多达6 列的细长而后弯的牙齿深深地刺进猎物的皮肉,使猎物无法逃脱。如果攻击部位是猎物的头部或者颈部,则可能使猎物眩晕或者窒息,很快失去知觉。巨蟒迅速用身体缠绕猎物、束缚其四肢,结合蟒蛇自身的肌肉强力收缩,越缠越紧,猎物会失去平衡而倒地,徒劳地挣扎或者束手就范。蟒蛇紧束猎物,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压力即可致命,猎物很少有机会逃脱。如果猎物的体积很大,蟒吞下整个猎物的过程将十分耗时和费力。在缠绕猎物的过程中,蟒的嘴先咬住猎物的头部,然后逐渐地用力把完整的躯体吞入腹中,根据猎物的大小,在5~10 天的时间里消化掉。大型蟒和蚺确实有能力吞吃一个人。但是这种悲剧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蟒蛇的体型和力量也要足够大才行。实际上一条体长4.0~5.0m 及以上的蟒或者蚺,只有在身强力壮的情况下,才有吞食大型猎物的能力。


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大型蛇类中,只有绿水蚺才有吞掉一个人的能力。虽然巨蚺(Boa constrictor)的体型也不小,但是还没有达到足够大的体型。因此巨蚺的名字虽然令人生畏,其实它对人类的生命并没有多大的危险。


体型巨大的绿水蚺大多栖息在浑浊的泥水里,这样可以减轻体重给爬行带来的巨大负担,便于移动,而且水中的能见度极为有限,隐蔽性极好,是绿水蚺经常出没的地方。即使在很浅的清水里,绿水蚺身体上的花纹也提供了极佳的伪装,而且它可以悄无声息地游弋,在短距离内也几乎不能被看到。半水栖的成年绿水蚺身强力壮,体型巨大,能捕食中等到大型哺乳动物,完全具备吞食一个人的能力。如果在浅水里被一条6.0m 长,体重超过100.0kg 的绿水蚺攻击,猎物不是被勒死,就是被淹死。不过,人类极少因遭受绿水蚺的攻击而丧命。在1978 年和1992 年,曾经有两起大型水蚺攻击人类的可靠的、第一手报道,分别发生在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实际上人类被绿水蚺吃掉的例子非常罕见。恰恰相反,人类一直在捕捉和杀死绿水蚺并且不断炫耀其战果,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两小无猜


在非洲的一些地区,特别是中非和南非,成年的非洲岩蟒(Python sebae)具有吞掉一个人的能力。但是非洲岩蟒大多远离人类活动区域,几乎没有捕食人类的机会,而且极少有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哪个人确实被非洲岩蟒吃掉了。实际上,在非洲岩蟒的栖息地里,能够与非洲岩蟒遭遇的人,大多数是那些以非法捕捉蟒蛇为业的偷猎者。除此以外,其他有非洲岩蟒的地方,一般都是人工养殖非洲岩蟒的场所。


在东南亚,由于成年网纹蟒和缅甸蟒的巨大体型,人们很容易相信它们吃人的传说。在互联网和世界各地的报纸或者周刊上,为了吸引眼球,经常发表一些改头换面的照片,重复多次地显示一条大的网纹蟒,或者缅甸蟒张开大嘴,正在吞食一个人,或者从大蟒切开的肚子里露出一个人体来。不过有经验的人很容易看出这些照片都多次在媒体上露面,有明显的电脑加工痕迹。


虽然蟒蛇体型巨大,实际上与人类对蟒蛇的一些想象相反,蟒蛇的危险性与其体型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熟悉蟒蛇的人,在第一次看见那些体重100.0~200.0kg 及以上的蟒蛇时,难免被其巨大的体型所震撼,或者对它那不断吞吐和摆动的叉状舌头、低沉的出气声所震慑。不过,这些看上去十分吓人、体型巨大的家伙,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危险性,而且在野外也很少能见到。此外,这种体型的蟒蛇大多年老体胖、老态龙钟、很少活动,就连抬起头部离开地面的力气都没有,而且食欲很差,即使把牛、羊送到其嘴边,也未必能引起它们的兴趣和食欲,甚至连缠绕和吞咽的力气都没有。


作者与体重100.0kg 不愿意活动的蟒蛇


实际上,真正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有杀伤力和危险性的蟒蛇,反而是那些年轻力壮、体型中等、体重在20.0~50.0kg 的蟒蛇,而且雄性比雌性更加富有攻击倾向,更加凶猛。雌性蟒蛇在孵化(incubation)期间为了保护下一代的安全,驱赶来犯之敌,要比平时更加凶猛。一般人在野外是很难遇到野生大型成年蟒蛇的,即使有人想被蟒蛇吞入腹中,这个意愿也不太容易实现。


丛林中的蟒蛇


蟒蛇的物种名称也是不断变化的,至今也没有统一起来,但这并不妨碍对蟒蛇的研究,一般也不会引起混淆和误解。随着新的物种特征陆续发现,蟒蛇的种名从最早的印度蟒和缅甸蟒共用的Python molurus, 到后来把印度蟒和缅甸蟒单列为Python molurus 的两个亚种:Python molurus molurus 和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在2009 年,缅甸蟒又升格为单独的物种Python bivittatus( Jacobs et al., 2009)。


海南岛的蟒蛇与缅甸蟒十分相似,一般认为二者为同一物种。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海南蟒在中外著作中的学名,从19 世纪最初的Python molurus(Swinhoe, 1870) 沿用到20 世纪20 年代(Pope, 1924)。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海南蟒又与缅甸蟒共享学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赵尔宓, 1998)。21世纪以来,海南蟒不同于缅甸蟒的许多特征被陆续发现。本书总结了海南蟒一些不同于缅甸蟒的新的发现和新的特征,同时建议把海南蟒列为Python bivittatus的一个亚种,可以把这个新亚种定名为Python bivittatus hainannus。


交配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想研究野生蟒蛇的人来说,今后研究缅甸蟒,特别是海南蟒的困难会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濒危物种,野生蟒蛇的数量和栖息地已经越来越少,野外观察或者得到原生态野生蟒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因此对于试图长期深入研究野生蟒蛇的人来说,即使没有资金和人员方面的困难,也有野外蟒蛇活体来源少、研究技术和方法上有难以攻克的障碍等。虽然研究机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蟒蛇某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也时有发表,但仅仅是在实验室里,通过少量标本的个别实验,在宠物养殖中获得心得体会,或观察研究笼子里人工养殖的蟒蛇等也有一些收获,但无论在宏观水平,还是在微观领域,都难以做到对这个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全面、深入的了解。


海南岛是中国野生蟒蛇最大的栖息地,岛上蟒蛇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且拥有国内唯一的蟒蛇人工养殖企业和唯一的蟒蛇研究所。本书通过多年对蟒蛇研究积累的成果,以中国海南岛的蟒蛇为主,兼顾东南亚地区的同类,客观全面地介绍蟒蛇的生物学知识、生活习惯和活动规律,分析了作为一个低等的蛇类,能生存到现在的主要原因,同时还介绍了海南蟒蛇的特点、野生蟒蛇的保护常识、


人工养殖蟒蛇的相关技术,消除了人类对蟒蛇的许多误解,使人们了解蟒蛇目前所处的濒危状态,具有保护野外蟒蛇种群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意义。


海南岛的蟒蛇饲养员正在给体重200.0kg 的蟒蛇喂鸡吃


由于蟒蛇这个物种的特殊性,无论是野外调查,还是人工环境下的研究,都没有先例可以参考,也无法借鉴其他物种的研究经验,这就给蟒蛇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研究的不可预见性。特别是蟒蛇野外种群的调查更是如此。每次踏上野外考察的旅途,谁都不知道能否见到蟒蛇、何时何地能见到蟒蛇、何时能再次遇到埋置了芯片或者无线电跟踪器的蟒蛇。对于科学考察人员来说,在野外每次对蟒蛇的不期而遇,都有紧张刺激的感觉、心跳加速的体验,而且会带来后怕的回味、巨大的惊喜和满足。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虽然蟒蛇在人的掌控之中,但是关于蟒蛇的生物学特性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关于缅甸蟒的生物学特征,国内外一直缺少第一手的观察证据和全面且客观的论述。而获得这些基本的研究资料,如果没有长期的野外考察和大量个体的观察比较,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决心,特别是耐得住寂寞,与蟒蛇零距离的长时间接触或者不间断的昼夜蹲守,没有异想天开的创意和别出心裁的技术设计,是根本无法捕捉蟒蛇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目击和记录到隐秘的行踪,并且逐渐揭开蟒蛇世界的神秘面纱的。虽然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很多时候是毫无结果的期待,一次又一次的无功而返,但是探索自然界里这个巨型爬行动物的好奇心及挑战性、偷窥蟒蛇私密生活的刺激性、偶尔被蟒蛇伏击有惊无险的经历、胳膊和腿上留下的蟒蛇牙痕、突然发现某个蟒蛇的新突变特征、成功抓拍到蟒蛇迷人瞬间的那种满足和成就感……,使研究人员觉得任何付出都值得的。


到了这个阶段,任谁都无法到此为止,谁都会更加喜欢这个神情安详、安静憨厚、充满神秘色彩,而又从容淡定的生灵。


科学出版社生命科学订阅号——赛拉艾芙(sci_life)原创发布,敬请关注!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张立岭著《蟒蛇》一书“概论”部分,有删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4562-9


蟒蛇》是国内外第一部蟒蛇专著,包含丰富的蟒蛇科学研究成果和精彩纷呈的蟒蛇图片,既有蟒蛇的一般常识,又有蟒蛇鲜为人知的奥秘;既有野生蟒蛇生物学新的发现,也有人工养殖蟒蛇研究的新进展;既有蟒蛇保护的理论和技术,也有科学养殖蟒蛇的方法。无论您出于对蟒蛇的好奇,还是为了求得新知,都能从本书得到很多的收获。


本书可供动物学专家、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爬行类爱好者和饲养者、动物园蟒蛇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蛇类科普工作者、热爱大自然和动物的青少年等查阅参考。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生命科学订阅号——赛拉艾芙(sci_life)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生命因你而精彩!

赛拉艾芙(sci_life)

科学出版社生命科学订阅号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50485.html

上一篇:权威发布 | 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评估
下一篇:战略新兴产业篇︱页岩气产业中外发展现状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22 田云川 刘四旦 陈楷翰 韦四江 陈聪阳 吕洪波 江力 林辉 彭真明 蔡宁 季顺平 张江敏 刘俊华 黄永义 刘全慧 谢平 徐明昆 侯成亚 籍利平 woodzen xiyouxiyou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