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竹子文明的国度 | 中国竹文化

已有 15784 次阅读 2014-5-19 08:54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出版社, 竹文化, 辉朝茂, 辉宇

中国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竹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竹子是建筑和造纸良材、食用和保健佳品,是优秀的编织和工艺材料、优良的生态和绿化树种,具有生长快、周期短、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的明显优势,更具有特殊的园艺观赏和人文审美价值。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中,竹子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竹品竹节竹风骨,民风民情民精神。它不但是中国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被作为做人的品格和高尚精神的象征。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竹子古国”、“竹子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也是与竹子有着最密切关系的国家。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从竹子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源远流长的关系、竹子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华民族物质文明进化的息息相关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熊文愈教授对此曾有精辟概括: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中国对竹子利用的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说明中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甲骨文及竹部文字

1954 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实际上,在7000 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竹子就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对竹子形态的认识开始,进而进行加工,制成用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竹部文字也随之增加。中国辞海(1979 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 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笛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竹部文字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之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相关的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反映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竹子在生产生活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竹简、竹笔和《汉书》

研究证明,中国在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竹片用绳串在一起制成“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称为“竹书”,用竹简写的信称为“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是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许多历史文献都是通过竹简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在传播和保存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确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 世纪中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早约1000 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竹箭、竹筏和竹乐器

中国古代竹子的利用涉及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竹箭是最具代表性的竹制武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交通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有极密切的关系。以竹做筏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古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船及桥梁,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定音律,晋代出现了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对中国音律的起源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竹林七贤和竹溪六逸

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豪放不羁、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酣歌纵酒。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称为“竹林七贤”。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徂徕山竹溪隐居,时号“竹溪六逸”。他们对酒当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李白在《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一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六逸同隐的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这里峰峦突起,竹岩上可见金人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四个大字。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也有《竹溪六逸》的代表作。

历代竹子史籍

《诗经》、《战国策》、《山海经》、《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中都有对竹子的记载。《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渭川千亩竹。其人与千户侯等,”说明中国汉代在陕西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已有大面积人工经营的竹林,并且通过经营竹林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汉代至唐代,在竹产区设立了一个专门官员“司竹监”负责管理竹业,可见当时政府对竹的重视。

晋代戴凯之撰《竹谱》记载竹品种61 种,是世界上最早的竹类研究专著。其后,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有“竹篇”专述竹子。宋僧赞宁撰《笋谱》记载竹品种92 种,元代李衎著《竹谱详录》记载竹品种335 种(此外还记载似是而非竹品种23 种,有名而非竹品种22 种),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有竹子专卷,清代汪灏撰《广群芳谱》记载竹品种110 种。

本文摘编自辉朝茂、辉宇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竹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更多精彩关注科学出版社微信: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795701.html

上一篇:关注食品安全 | 食品色素
下一篇:科研人员研制成功新型数字化天顶望远镜 [《科学通报》]
收藏 IP: 211.157.112.*| 热度|

2 郑小康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