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申请代码调整为契入点,进行优化学科布局改革。地球科学部环境地球科学学科(D07)开展了战略研究,提出了学科布局和申请代码调整的优化方案。
□ 刘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大势所趋[1]。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形势,打破学科固化形成的壁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科学基金申请代码调整为契入点,进行优化学科布局改革。其中重要工作之一是取消三级申请代码,打破学科条块划分越来越细的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引导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环境地球科学学科落实改革部署,对接地球科学部“宜居地球-地球系统科学”的顶层战略设计[2],开展了优化学科布局和申请代码调整的战略研究。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和科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跨越领域和学科的视角,整合不同学科领域,提出解决方案,这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为顺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同时填补学科布局的空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8年1月成立了地球科学部环境地球科学学科。环境地球科学是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环境、健康、生态和灾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体现了地球科学解决社会需求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作为新学科,环境地球科学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来自研究对象、学科理论体系、学科技术和方法、学科研究范式的挑战。同时,环境地球科学也迎来发展机遇。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科学研究的需求来看,学科交叉融合必将成为未来科研范式和学科发展的新常态[3]。环境地球科学正是地球科学众多分支学科针对重大环境问题深度交叉融合的典型范例。
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环境地球科学提出了优化学科布局的总体思路——基础夯实、交叉驱动、前沿引领、技术支撑、国家需求,构建了学科总体布局框架(图1),建立了“四梁八柱”的学科架构,梳理了学科申请代码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学科申请代码调整方案。4个基础学科构成了学科的“四梁”:土壤学(D0701)、环境水科学(D0702)、环境大气科学(D0703)和环境生物学(D0704)。4个交叉学科: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D0705)、环境地质学(D0706)、环境地球化学(D0707)和生态毒理学(D0708),以及4个前沿领域:污染物行为与环境效应(D0709)、环境与健康风险(D0710)、第四纪环境(D0711)、环境信息与环境预测(D0712),共同构成学科的“八柱”。环境地球科学新技术与新方法(D0713)是整个学科的支撑,区域环境质量与安全(D0714)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D0715)是学科服务于国家需求。学科内涵界定为:“污染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和健康环境”。
图1 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总体布局图
环境地球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科学基金管理者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更广泛地听取科学家的声音,共同推进环境地球科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李静海. 抓住机遇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 586-596
侯增谦. 立足地球系统科学,支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系统修复.中国自然资源报, 2018.06.12
Filippelli G. Geohealth: Science's first responders, Eos, 2020, 101, https://doi.org/10.1029/2020EO142663
作者简介:
刘羽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员,长期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和资助战略研究工作,现负责环境地球科学领域项目管理和学科发展研究等工作。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中国全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国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文章信息:[点击下方链接可获取全文]
刘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布局优化战略研究. 科学通报,2020,65(20):2076-2084,doi:10.1360/TB-2020-042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