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勇凌正是试飞员中的杰出代表,从著名的功勋试飞员到资深的军事理论家,他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鹤舞凌霄中国试飞员笔记》以散文体记录了他精彩的试飞生涯和人生思考。全书以亲历者的口吻揭秘了中国几代新型战斗机试飞的内幕,无论是壮志凌云的训练试飞,还是惊心动魄的意外事件,无不反映了试飞员这一铁血精英群体的独特风采,足以让每个读者真实感受“忠诚、无畏、精飞”的试飞精神,理解强国强军梦的深厚内涵。
书号:978-7-03-055246-4
责任编辑:朱萍萍 吴春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中国试飞员的风采吧!
2009 年的4 月,在中国第一代空中加油项目启动20 年后,我对空中加油第一人常庆贤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经过4 个月的精心写作,文章“老常的空中往事”最终发表在当年的《世界军事》杂志第9 期上。这是一次充满情感的写作历程,而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是我们两代试飞人共同的精神追求。
20 年多前的情景如今依然历历在目。那时我还是一名试飞学员,在下课后的行进路上,时常能看见老试飞员飞行后拎着飞行帽的疲惫身影。有时我和老常会点上烟,蹲在飞行楼前聊一会,我也些许了解了空中加油项目试飞的困难。一项英国人在1948 年原创的加油技术,当年美国人也只有采用购买的方式才掌握了此项技术。中国人要在没有任何技术借鉴的条件下自己攻克空中加油的技术难关,即使是在20 世纪80 年代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空中加油的技术难点不仅在于加油装置的技术复杂性,更体现在加油对接的飞行驾驶技术上,美国人在几十年的加油飞行中损失了上百架飞机,当时世界上能够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国家只有4 个。
老常由于技术突出被选为空中加油首席试飞员,已近停飞年龄的他必须与时间赛跑,留给他的时间不足3 年。每天试飞结束后老常都要与试飞总师侯玉燕等专家一起研究到深夜:加油对接的方法,避免相撞的安全防范措施……
由于条件的限制,加、受油机和加油器材都没有备份,任何一点技术上的闪失都意味着整个项目的失败。对于这种高风险的重大试飞项目,科学的规划是成功的关键,为了降低试飞的技术风险,加油试飞分为三个阶段。在完成预定的超密集编队和模拟对接试飞后,老常终于迎来了关键的对接试飞科目,然而试飞却出现了人们意料之外的困难。根据收集到的国外相关资料,以所谓“标准”的对接方法试飞,出现了加油探管折断的重大险情。尽管在作战使用中探管折断司空见惯,但试飞阶段发生这样的问题,使我们对加油系统的技术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可能颠覆几年艰苦努力后的研制成果,而单机加油如果不成功,后续的双机加油更是无从谈起。试飞的“拦路虎”给技术团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作为首席试飞员的老常压力最大。此时试飞团队的力量是攻克难关的“利器”,科研人员加紧试验和验证,试飞员团队加强技术研究,老常的爱人秦医生利用晚饭后的散步,做老常的思想工作以缓解他的精神压力。
试飞难题的疑点千头万绪,而要找到那个唯一的突破口却难上加难。是软管的问题、空中气流的问题还是对接方法的问题?双机加油试飞员汤连刚通过研究,对国外的对接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大速度差对接尽管可以提高对接的成功率,但对加油探头的冲击力也大,而且带来了可能空中相撞的危险,能否突破对接必须用大速度差“撞击”的技术误区,用缓慢推进的方法柔和对接呢?尽管大家对这种新的技术理念争论激烈,但试飞的效果却出奇得好,探头折断的技术难关终于攻克了。1991 年12 月23 日,老常驾驶歼-8 战机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空中加油。
两年多的空中加油试飞历程,体现了科研团队合作攻关的力量,更体现出中国空军试飞员爱国敬业、不畏艰险、敢于拼搏、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而我在这两年里不知道多少次与老常交谈,这不仅是因为作为学员对空中加油的技术好奇,更多的是因为老常身上的一种独特的气质吸引了我,我们也因此成为试飞的忘年交。
或许是一种巧合,12 年后我居然成为歼-10 战机空中加油的试飞员。尽管我曾经在编队飞行中发生过重大事故,但十几年的试飞历练塑造了我过硬的心理品质,而领导和战友的信任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当团长汤连刚把任务交给我的时候,我只说了一句话:“一定完成任务!”
说实在的,在领受歼-10 飞机加油任务之初,我们对于整个试飞的预期还是比较乐观的:加油技术已经成熟,我们有前人可以借鉴的试飞经验,更何况歼-10 飞机的飞行品质要比歼-8 优越很多。但无论我们对于歼-10 加油的预期多么乐观,科学的规划依然不可少,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前期的科研试飞步骤清晰、内容充分。2003 年7 月23 日,经过超密集编队和模拟对接试飞阶段后,试飞进入了关键性的对接阶段,然而试飞的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我用“几乎不可能完成”来形容这次试飞的困难。其实对于这个结果我们是有心理准备的,过往的试飞经验告诉我们,人们的设计预期与真实的技、战术需求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需要试飞来验证并加以攻克的。在歼-10 大表速试飞和雷达试飞等重大试飞科目中,我们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但最终都通过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攻克了难关。
我第一时间给团长汤连刚打了电话,团长的回答令我倍感力量,他说:“困难不可怕,让我们一起来攻克它!”
2003 年7月25 日,汤连刚、老常、侯玉燕等领导和专家驱车2000多千米来到了试飞前线,他们一下车就马不停蹄地直奔会议室,与参试人员一起观看试飞录像,研究下一步的攻关方案。会后,老常与侯玉燕总师分别找我谈心,老常给我传授当年攻克难关的经验和心得,侯玉燕从气动、飞行控制和马赫数对飞机安定性的影响,给我分析造成对接困难的原因。远在成都的飞机研制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加油风洞试验,很快一套完整严密的攻关方案就制定出来了,经过几次试飞验证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而对接试飞定在了8 月23 日。在试飞前夜的决心誓师大会上,我用两句话表达了决心:“人生能有几回搏,你我都是真英雄!”
试飞当天,汤连刚团长亲临塔台指挥,老常在监控大厅负责技术监控和指挥。我记得那个旭日东升的早晨,我驾驶歼-10 战机和加油机稳稳地编队与太阳一同升起,很快就进入了加油高度层。当我满怀信心操控飞机完成对接时,加油伞套与歼-10 飞机发生了意外碰挂,座舱内的黄色告警灯闪亮,老常发出了终止对接的紧急口令。看着渐渐远去的加油机,我的内心异常冷静,我知道试飞失败对整个团队意味着什么,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必须排除故障再次进入。
“报告指挥员,故障可以排除,请求再次进入!”
“可以再次对接!”无线电传来团长沉着坚定的指令。
再次回到加油编队,我没有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动摇信心,我把对接动作完成得更加精确细致。
“注意对接的飞机状态。”老常的提示口令给了我巨大的信心。
5 米、4 米、3 米、2 米、1 米,我看见歼-10 飞机的加油探头稳稳地、一点点地伸进了加油伞套,只听到“咔嚓”一声,加油对接成功了。在后续的5 次对接中,都是顺利的一次成功,歼-10 飞机的首次对接试飞终于圆满地完成了。
在试飞成功的那个晚上,我与老常在沙漠的湖边聊到深夜,仰望皎洁的月光,内心的喜悦与快乐无以言表,而我们的手也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