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果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心理学与国家发展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国家建设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对国民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认识。当前我国正处于思想碰撞和利益冲突凸显的变革期,全球化、信息化、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同时伴随着大量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心理学研究要为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心理学与人民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 年,我国心理疾患和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居民死亡谱演变显示,我国人口死亡因素中,生活行为方式和心理因素已居首位(占37.73%)。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尤其需要全面加强心理学研究,针对高发多发心理疾患开展基础研究,提供预防和识别心理疾患的工具、方法和宏观管理决策建议。
心理学的发展目标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应以心理学基础研究为依托,同时重视心理健康的长期促进和心理疾患的早期应对,最终实现提高中国人口素质、提升国民幸福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标。
心理学的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要实现心理学的发展目标,应抓好以下五项核心工作: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心理学基础研究、打造我国心理学大数据库、构建心理学应用体系、加强心理学知识传播。
优先资助领域领域及重要的交叉研究
1. 感知觉信息处理与多通道整合
人类认知世界是从感觉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觉。感知觉提供了认知加工过程的输入,是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跨感觉通道系统协同工作对外部环境和客体进行统一、完整的知觉表征。对于感知觉信息处理的研究体现了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结合,对基础科学的新思路和新理论的提出,对新技术的研发,均有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推动对包括视觉、听觉、嗅觉、本体感觉等在内的各感觉通道动态输入的理解以及多通道系统信息如何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觉表征。
重点研究方向:a 视觉神经环路和脑网络;b 感知觉皮层的可塑性;c 复杂客体环境下不同感觉通道信息集群编码的行为与神经机制;d 多通道感知觉信息的整合及其神经机制;e 高级认知功能对感知觉信息加工的影响和调控。
2. 注意与意识的认知神经机制
注意是外界信息进入脑信息加工系统的控制机制,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人类的心智活动以意识为基础,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科学研究中非常深奥的问题之一。从意识角度来看,注意可以被看成是信息能否进入意识的门槛,揭示其神经机制对探寻生命智能本原的核心具有重要意义。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采用多种研究手段,从微观到宏观多层次系统地揭示注意和意识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重点研究方向:a 注意的基本表达及其神经机制;b 复杂动态环境中注意选择的神经机制及其神经表达的时空特性;c 多通道注意选择的整合神经机制;d 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以及意识状态转换过程及其神经机制;e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3. 学习与记忆的心理过程及其生物学基础
学习记忆是大脑最基本最重要的高级认知功能之一,理解其心理过程和神经基础有助于探索脑的奥秘,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学习是获取新信息的过程,记忆是获得的信息在脑内贮存和提取的神经活动过程,二者密切相关。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探讨学习记忆的心理过程,包括各种递质如何发挥特异性的同时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神经系统,维持正常的学习记忆能力。
重点研究方向:a 不同学习记忆类型的心理过程和神经基础;b 学习记忆与情绪、动机、人格等非智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c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记忆神经基础的交互关系;d 长时程增强(LTP)与学习记忆的关系;e 学习过程中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交互机制。
4. 决策的心理过程与生物学基础
决策系统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联结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并与人类的日常行为密切相关。针对个体或群体的决策心理过程与神经基础的研究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关于决策认知机制的研究涉及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行为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方向,因此也具有多学科交叉、多种研究手段融合的显著特点。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解析决策过程的基本神经表征及其与价值、学习、记忆相关联的机制。
重点研究方向:a 知觉决策过程不同阶段的神经表征;b 知觉决策中不确定性的神经机制;c 知觉决策与高级社会决策、经济决策的关联及其神经机制;d 价值决策中相对价值信息的编码方式以及价值参考点编码的神经机制;e 多巴胺和5- 羟色胺在决策与强化学习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f 固有价值信息受特定环境信息动态调节的机制。
5. 情绪与行为调节的心理生理基础
情绪异常或社会心理应激是现代社会导致心理疾患或精神疾病的根源之一。情绪和焦虑是心理活动过程的重要基础。异常的情绪活动是诸多行为和精神性或心理疾患的发生原因,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同时,情绪异常和焦虑也伴随着多数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揭示情绪与行为调节的心理生理基础。重点研究方向:a 情绪的生理和脑活动机制及脑结构环路;b 恐惧记忆行为的调控特征及其神经机制;c 恐惧与焦虑行为的神经与遗传学机制;d 心理社会应激的心理神经免疫机制;e 抑郁样行为或抑郁症的表现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f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异质性及其神经与遗传学机制。
6. 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应激事件不断,导致心理危机恶性事件与重大心身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影响社会心态和心理健康。基于此,研究社会应激与心身交互作用机制,深入了解社会应激与各种心身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实时、科学的心理危机监测和预警系统对增强国民心身健康、促进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学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探讨不同性质的社会应激事件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机制,建立从心理危机监测预警到干预治疗的整套系统,服务于国家相关公共政策制定。
重点研究方向:a 不同人群在复杂社会应激环境下的心理行为特点、应对方式及心身交互作用的机制;b 个体与群体心理危机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系统;c 不同社会应激事件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变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d 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法和技术。
7. 心理疾患的发生机理与早期识别
据2009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心理疾患或精神疾病患病率已达17.6%,重性心理疾患或精神疾病患者超1600万,且由相关病人导致的危机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政府将这一类疾病发病机理和早期征兆纳入国家学科优先资助领域,对国民整体幸福感提高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基于表观遗传学和内表型的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视角对心理疾患或精神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对多种心理疾患或精神疾病发生和预防具有重要价值,对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把表观遗传学与内表型研究相结合,系统探讨环境和基因在心理疾患或精神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交互作用机制,同时从基因遗传微观视角到个体行为宏观视角,探讨重大心理疾患的早期特征识别。
重点研究方向:a 应激事件导致个体心理疾患或精神疾病的作用机制;b 药物成瘾与心理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c 儿童早期经历影响心理健康的表观遗传学机制;d 认知老化的神经基础以及调控因素;e 心理疾患与精神疾病的心理行为康复训练的脑机制。
8. 人类个体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
人类个体的知识从何而来、知识获得的机制、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合作行为如何进化而来、社会化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曾经提到的问题,也是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此外,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以达到优化发展的目的,更是发展心理学的应用价值的体现。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揭示人类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及神经基础。
重点研究方向:a 语言的产生与词汇获得;b 儿童的类别知识与概念形成的认知神经基础;c 婴儿何时获得心理理论、形成自我控制、产生利他行为;d 儿童合作行为和攻击行为的产生机制与发展规律;e 儿童及青少年冲动冒险行为的临床早期识别和预警系统;f 个体发展过程中各种过渡期的适应研究。
9. 特殊群体的认知和社会行为特征与规律
针对特殊儿童或弱势儿童(如低常、残疾、自闭症、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贫困或流浪儿童等)和超常儿童,开展其认知特点和社会行为特征与规律的研究,为实施有效干预或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关注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重点研究方向:a 各类特殊儿童或弱势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心理理论;b 认知基本规律对学习和社会功能的影响;c 基于特殊群体认知特点的科学的行为干预;超常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社会行为特征。
10.中国文化下的认知、人格与社会行为特征
心理行为是社会化的产物,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文化模式。文化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与塑造是近年来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当代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上,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行为的研究。对中国文化下的认知、人格及社会行为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克服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偏差、加深对人类心智本质的理解,而且可以为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科学依据。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从文化传承、社会变迁和网络环境等方面探讨文化和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整合机制,形成对中国人心理行为的发展规律和核心特征的深刻科学认识。
重点研究方向:a 中国人自我概念的结构及自尊的特点;b 中国人的社会认同、思维方式、人格结构和国民心态的特异性;c 社会变迁对中国人心理变迁和心理适应的影响;d 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适应与发展;e 中国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f 互联网时代中国人的人际过程、合作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特征。
11.网络用户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分析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行为已成为用户日常行为的重要部分,并对其心理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用户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发展变化规律,已成为亟待探索的科学问题。研究网络用户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对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全面建设信息化社会、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用户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探索网络行为与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的新范式。
重点研究方向:a 网络环境与现实生活中用户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异同及其交互作用规律;b 互联网及移动用户的行为特征体系;c 网络用户行为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模式;d 建立用户网络行为指标体系,研究网络行为的有效表征及其获取方法;e 网络环境下用户心理健康有效干预模式。
12. 人机交互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型设备层出不穷且日趋智能化,机器人正在走进日常生活和特定的生产领域,因此,优化界面的人机交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已成为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有关人机交互行为一般规律和内在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薄弱,难以适应当前人机系统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揭示人机交互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内在机制,不断优化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提高设备可用性和安全性。
重点研究方向:a 以优化人机交互设计为目标的心理学一般规律和个体差异研究;b 人机交互环境下的人类行为分析与模拟;c 社会机器人交互设计的心理学基础;d 汽车安全驾驶与智能驾驶界面的认知工效研究;e 新型界面、特殊环境和特殊人群的人机交互设计优化。
13.社会认知与价值观的神经机制研究
社会认知,特别是价值观是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体系,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则将价值观及社会认知问题提升到了国家主流文化建设的高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使得心理学家可能直接探讨价值观及相关的社会认知过程的内在机制,揭示价值观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对于个体系统构建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本领域“十三五”期间主要研究目标是揭示价值观与关联社会认知的内在神经机制和中国人的价值观认同及其内在神经过程。
重点研究方向:a 中国人价值观的脑功能定位;b 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和功能网络构建;c 个体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受到威胁或得到验证时的认知神经活动特点;d 与价值观内化或信任程度相关的脑区,价值观与健康心理(或幸福心理)共享的脑机制。
本文摘编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内容略有删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
责任编辑:侯俊琳、牛玲、张莉
ISBN 978-7-03-050230-8
健康快乐胜于一切!愿你我都拥有阳光心态!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进入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三五”发展的总体部署,科学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生命科学部组织一批优秀战略科学家和管理专家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最终凝练形成了本书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共有22章,包括生命科学总论及其21个分支学科或领域,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态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释了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梳理出了我国的资助格局和人才队伍特点,剖析了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亟待加强的方面,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优先发展领域及保障措施,以期指导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更好、更快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本书是未来五年我国生命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的指导性文本,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认识学科前沿和动态、更好地把握学术方向的渠道,是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了解生命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读本。
(本期责编: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