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疾病与患病——生病意味着什么 精选

已有 8475 次阅读 2016-10-12 07:4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疾病”与“患病”有何不同


在当代健康心理学中,会严格地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疾病”,另一个是“患病”。


什么是疾病呢?简单地说,疾病就是由身体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躯体状况;什么是患病呢?简单地说,患病就是指人对于疾病的一种承受及感受状态(Rice,2000)。换句话说,疾病主要是躯体的或者生理的,是一种躯体的病变或者生理的改变;而患病主要是行为的或者心理的,是一种行为的承受或者内心的感受。举例来说,一个人的肠道出现了炎症性的病变,这是就疾病而言的;一个人肚子痛并且拉肚子,这是就患病而言的。简单地说,疾病是医生从专业角度对病症本质的判断,而患病则是患者从自己角度对病症的体验和感受。有的时候,疾病和患病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符合的,生病了就意味着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生了病变;但有的时候,疾病和患病这两者之间却是不相符合的,身体有了疾病但是却没有明显的感觉,或者有明显的生病行为,但身体却没有任何的病变。事实上,许多时候,正是因为这两者之间出现了不相符合,才会对人们的疾病诊疗带来严重的困扰。例如,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患病了,是不会到医院去检查并且治疗的,而现实中许多疾病在初期都没有明显的症状,这就导致许多疾病因为延误而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事实上,对于医生来说,他们所关注的是疾病,而不是患病;但是对于患者来说,他们所关注的是患病,而不是疾病。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通常成为疾病诊疗的一个阻碍。因为患者所描述的一定是自己对于疾病状况的一种感受,而并不是疾病本身,有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夸大病情,有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隐瞒病情,这些情况对于医生的诊断来说都是不小的阻碍。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医家主张通过“望”、“闻”、“问”、“切”多种方式整合分析综合诊断的原因,而这显然也适用于当代医学。


有的时候,人们的确会因为各种目的而特意表现出某种患病行为,例如,想要通过装病而获得同情或者引起注意,或者为了逃避工作或者学习;但也有的时候,人们的确是真正地感受到了某种病痛,即使身体并没有出现任何实质性的病变,例如,偏头痛等,这就是纯粹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患病行为。当然,大多数时候人们表现出了患病行为,的确是因为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生了实质性的病变。健康心理学的关注对象,是这些患病的心理与行为,而不是疾病本身。总的来说,当代的医疗体系不再仅仅是诊疗疾病的医疗体系了,而是诊疗患病的医疗体系。换句话说,当代医疗所针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而是整个患病行为。这正是健康心理学的核心要义之一。


近些年,有一个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原因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疾病”和“患病”的不同。医生往往关注的是疾病本身,而没有考虑到患者的患病心理;患者往往关注的是患病状态,而没有考虑到医生的疾病思维。如果你是一位医生,你需要知道的是,坐在你面前的并不是一块患有疾病的石头,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想法,也有恐惧,也有亲人,他们只是在患病,而对疾病本身了解不多,因此要耐心讲解;如果你是一位患者,你需要知道的是,坐在对面的也不是一个刽子手、剥削者或者吸血鬼,而是一位有着丰富的疾病知识的专家,他们知道疾病,但并不一定了解你的心中所想,因此要仔细说明。只有医患双方处在一种准确的、和谐的沟通环境下,才能改善医患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疾病观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西方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如前所述,在西方医学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就是通过实验室或者各种辅助手段进行检查,关注的是某一个化验结果数值的大小或者某个器官的形态学变异;而在中华传统医学当中,对于疾病的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进行检查,关注的是整个人体的平衡是否失调。西方医学关注的是疾病本身,而中华传统医学所关注的则是患病的状态。举个简单的例子便能明白,一个人畏寒怕冷,这说的是这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感受状态,很显然是一种患病状态。仅仅是这样的描述,在西方医学中并不能构成疾病,但是在中华传统医学当中这却是身体失衡的一种表现,是需要治疗和调养的。


在《黄帝八十一难经》中,对于望、闻、问、切有这样的描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难经·六十一难》参见凌耀星《难经校注》)意思就是说:如果能通过观察患者的气色而了解其病情,就能称为神医;如果能通过辨别五音而分辨患者的病情,就能称为圣医;如果能通过询问患者的五味好恶而区分病情,只能算作普通医师;而如果只能通过切脉才能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则只能算是一些皮毛技巧。由此可见,在中华传统医学中,最为提倡的就是通过气色而辨病情,而气色很显然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人对疾病的承受状态。所以,中华传统医学所关注的,正是人对疾病的承受状态,也就是生病状态。


《黄帝内经》认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这实际上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疾病产生原因的认识。在中医中,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能量,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气”便是此意。“气功”,所练习的就是要收摄、调养人的“气”。《黄帝内经》认为,人们的百病,正是起因于人的元气损伤。元气损伤又是什么导致的呢?最重要的就是情志失调、外感邪气、过劳多思。过度的情绪表达,如暴怒、狂喜;外界环境的气候突变,如突然变冷、变热;过度的劳力、劳神,都可能导致人的元气损伤,而最终产生各种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讲人们的某种主观感受,无论是喜、怒、悲、恐,还是寒、炅、惊、劳、思,都是人们在主观上能够感受到的,都不像西方医学那样绕过人们的感受直接关注机体本身。而如前所述,现代健康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不再仅仅是关注机体病变本身,还要关注人们对于机体病变的主观承受状态。


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疾病观,关注的是整个机体的平衡协调,关注的是人体的自身感受,而不仅仅是机体的生理病变。


本文由王芳摘编自熊韦锐中华传统文化与健康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2016)一书,内容有删节。



ISBN978-7-03-048995-1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与当代健康心理学的主张异曲同工。在中国古代医学和养生学里,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心理学思想与方法。本书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健康心理学的基本要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进行分析阐释;介绍了健康心理学的基本概况与研究内容,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健康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独特的健康心理学修养方法。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促进身心健康的修养方法,对心理学专业的学者、学生和广大关注身心健康的普通大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08161.html

上一篇:《国家科学评论》综述|相对论分子量子力学的大图像
下一篇:《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国家科学评论》诚聘科学编辑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0 鲍海飞 谢蜀生 罗祥存 李颖业 黄永义 蒋永华 周洲 白龙亮 xlianggg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1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