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jnwy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djnwys

博文

图游济南(8):九如山,让我如何不想你?

已有 4190 次阅读 2023-10-27 12:2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然里的中国,谁能说得清!

往前翻,我们看到戈壁沙滩里的壁画,诸如此类,例如,乐山大佛。这些壁画或雕刻是人文,自然里的人文?

正是这些自然里的人文,让我们以史为线,以物为画,成就了我们的文化与传承!

九如山,山东济南南部山区的一片区域,把文化赋予自然,成就了今天的葫芦峪。

葫芦峪,因九如山之名穿梭几千年-----让今人去看看这原始的自然风光的本来面目----比中华文明还要悠久的地貌。

以史为线,以物为画,我们知道什么是源远流长,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我们凝视葫芦峪这样的自然地貌时,只能发挥你眼睛的感知力---稍许的人工修饰,没有文化的痕迹,亦即没有每个朝代的碎片---彷佛天地人与一体,道可道,非常道!

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既然我们不是活在手机的滤镜里,就到葫芦峪九如山来看看,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图1)。

心也恍然若在桃源,九如山可觅!

位看官,恍然前先来看看葫芦峪、葫芦峪村、九如山的本来面目,然后再到实地过过目!

《尔雅》对峪(yù)的释意是,出于山入于川为谿(xī)也,本意是山谷。谿同“溪”,意指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吕氏春秋·察微》注:“无水曰谿。” 《荀子·劝学》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徐霞客游记》其山时露骨峥峥,然犹见谿流也。由此可见,同溪同谷,亦即指山与山之间低陷的地方,或曰谿谷。有水自上顺谷势曲折弯曲而下曰溪或沟(图2)。

葫芦峪,顾名思义是指形似葫芦的山与山之间低陷的地方。内蒙宁城县葫芦峪和河北平山县葫芦峪风景区《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烧的是陕西眉县葫芦峪。战后,诸葛亮曾发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叹。后世秦腔《葫芦峪》或《火烧葫芦峪》也几乎家喻户晓。然而,济南的葫芦峪与葫芦峪村以前是混用的,后被九如山灭掉。

济南的葫芦峪村始建于嘉庆十二年(1807),因村的形状形似葫芦,恰巧又地处山峪之中,故沿称葫芦峪,至于是否是因山谷形似葫芦而得名,现在也无从考证葫芦峪村位于泰山北麓,济南南部山区西营镇东8公里处,是葫芦峪入口处(即现在的九如山风景区入口处,图1-2),上山进入章丘区七星台风景区,东北方向就是著名的朱家峪风景区(图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01012.html)。

九如山的山名取自《诗经》,九如意指: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但最早什么时候起的,现在已经没法考证。网络上记载,2014年,葫芦峪村引入投资商——山东九如山瀑布群自然公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乡村旅游开始步入新格局。山在高处,峪在低处,还像葫芦,也许,正是那时九如山替代了葫芦峪。

因此,九如山是后来命名的,九如山风景区是划定的。然而它是天然的。天然的风景区内唯一一处留存两千多年的齐长城遗址(不在葫芦峪内),残垣还在,断壁还在,残垣断壁上的青石红砖彷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无情与历史的沧桑变迁。有机会来看看吧---沿着石板古道,寻觅长城残垣,凭古思今(下次一定去看看)。

image.png

image.png

10月14日与友人相约来到九如山,正如秋意渐浓,对九如山的感觉也是日内生情……

1、    那山、那植被

其实呢,九如山,一个曾经人迹罕至的地方,没有文化沉淀与传承,但它生来就是强者,魅力源于自然。一步步走到高处,靠的仅仅是那自然的风景吗?

官网上说,九如山有“小泰山”之称(你看看泰山峰顶有哪一个山敢与之争峰?所以泰岳独尊,其实是文化)。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九如山文化与传承呢?窃以为九如山如其来历一样:“如山如阜,如冈如陵”,有峰无山,三十六座之多的海拔超过800米的山峰都差不多,群山连绵,峰峦层叠,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高巅峭壁,这才是它的独特韵味!形成的山、瀑、栈、溪、潭才是它的核心景观(图3)

茂密的植被铺满了九如山,一草一木充满了秋色,风中掠过的,有济南的气息,泉水味道的反哺,泰山的信息,滋养着-----树不成材太平凡,怕被审视被忽视,因而不被定义(修饰)才可以自由发挥,自由成长,千态万状(图4)。那些不成材的树木不知岁月的变迁,只是静静地,爱上了这片山脉、峪谷与小溪,成了坚定的涵养济南72明泉的源头和氧吧的守护者。就这样了,你欣赏吧(图3-7)!

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阅历再来看山、看植被,只会惊叹大自然的厉害,云卷云舒因为快是快乐的;树木因为慢腾腾的生长是快乐的;季节的更替,他们快乐的变换着颜色(图5),让大山高兴。花花草草因为轮回,重新见到了那山、那树木,快乐的载歌载舞开花结果!水珠从山缝里慢慢显出身影,形成泉水和小溪,欢快的瀑布把歌声献给大山与植被,然后给它们照照镜子,这潭水也醉了。他们欢快的循环着,你来了,人在画中,这就是九如山风景区(图6,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300663.html)。

《庄子·山木》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图7):一个木匠领着他的徒弟,出去看见一棵高大的树,枝叶繁茂,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这则故事让每个人不由想起村头那棵树,高大叶茂,成为人们夏天乘凉的好地方。也许,正是这些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的树木与花花草草成就了今天的九如山。这也许是曲木长生,人谋其身,各显其才的道理!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 

鲁迅先生说过,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有了路,后人就有了方向。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九如山最自然的地方在于它的地貌以及衍生的一草一木,原滋原味的的小溪与瀑布(部分修饰)让九如山有了活力。延着小溪与瀑布的石道与栈道是谓体验“九个如”的美妙,那天池与八潭也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产物。如此也为九如山蓄积了势能,让那一草一木一花更加秀丽灵动。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你出不来,那我就去瞅瞅你!

新疆的天池,朝拜过。延着小天鹰瀑向上(图1,超出了旅游门票标注的位置),去看看九如山天池的真容。喝了一罐红牛图8箭头,终于到达这次游玩的终点站---天池。

到了天池,才知道这里不是景区的终点,终点在海拔868米的无亭,一个叫无亭的亭子。人未到,眼可以看观(图8箭头),这算到无亭了?留下一点遗憾,下次再上去看看无亭吧,自嘲地说,其实是很累了!

九如山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有买卖才有服务,其他地方自由探索。因为没有历史和故事可讲,所以没有导游,有的地方只有一块牌子,告诉你这是啥?有的岔路口,只有岔上去才可以看到指示牌,有些信息只是在游人间交流才可以获得,好处是顺道走则无误,给你一种探索“秘境”的味道,犹如游戏通关,过不去就回去。如此看来,九如山管理者的心真的很大,放任自流:在大自然里遨游,没有自由那行!

风路过的地方,就都有了念想,风吻过天池的平面,慢慢地揉进去,鱼儿浪漫着图8箭头,从春天诉说到秋天,周围的一切都变温柔了。浪漫的鱼儿从那里来?冬天是如何过的?辛弃疾说,我怨春,但春天没有回答。鱼儿怨冬吗?下山的时候,看到不少小朋友网到不少小鱼儿,不由地感慨起来,现在都不用钓了,直接用网,难道鱼儿变聪明了!也许,冬天鱼儿才是安全的,快乐的时候,危险也就逼近!最近看到网上一个帖子,在网上点击“钓鱼链接”,有人就上钩,人都会上钩(网钓并用),何况鱼儿?

至于天池下的八大水潭(图8),也是各领风骚。有人问,为什么不叫“海子”呢?因为四川那些海子都是天然的,九如山的“海子”大部分是人工拦截的,所以叫潭,也许,几百年后,慢慢的这些潭会成为海子。赶紧去看看未来的海子的前世吧,留下一副原来如此的美好记忆!

image.png

3、 那溪流

清清的溪水潺潺的流着,顺着七弯八拐地弯弯曲曲的山谷流下来,所谓“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图9)。时而急,它会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浪花;时而缓,有 “清泉石上流”的乐趣。 网上说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也许注意力都放在了山水之间,竟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正好周末,也许鸟儿放假了? 也许鸟儿聚餐去了?不会去跳广场舞了吧?

驻足小溪边,不由想起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雨岩》“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图8-15)。真的有点云里雾里的那种……山石上流淌的好像不是溪水,而是曼妙的时光。也许这一刻你才能领悟白居易的心境:“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图9-10)

在山水的冲刷下,小溪两边的石头,渐渐没有了棱角,没有了忧愁,有的只是溪水与石头搓揉出的一些细碎的欢快的呢喃(音频的原因,也许你听不到)---欢迎你,来到这里。

斗折蛇行”的小溪哧哧溜溜地寻找着出口,就如一位向导,顺流前进,完美的一个 “高台跳水”,扎进水潭中(图10)。集合后再出发……永不回头!

 4 那瀑布

中国最著名的十几个瀑布,咱也就看过几个,例如壶口瀑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388356.html)。与那些大气磅礴的瀑布相比,九如山瀑布群里的瀑布们就有点小巧玲珑的梦幻感觉。就含水量而言,如果说他们是牛奶的话,九如山瀑布最多就是兔奶或鼠奶。

网络上说九如山瀑布,穿过峡谷,层叠九落,或以气势,呐喊呼啸,或以秀美,婀娜献媚。其实呢,九如山险峻栈道、蔽日丛林的静态与飞流倾泻的瀑布山水相映,形成的一幅画中的世外桃源才是它的全景图(图10-12)。

那么,九如山瀑布为什么常年瀑布着呢?

一是九如山若干平方公里山体土层和岩层的储水能力,所有缝隙都能存一点水,缓存慢渗,形成泉水水源或渗入小溪中。这有点像我们学习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过程,谁努力谁积累的知识就越多,所谓知识的源泉就是如此来的吧?二是局部环境因素,资料显示,海拔每增加数百米气温就会下降1°C,加上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吸收,导致山上可能形成一个气温低谷区,当山下的热空气遇到低温的山体或山沟的冷空气后,就在山体上或草木上形成露水,或在空中形成雾,雾中的小水滴碰山体或草木也变为露。无数的露珠一滴一滴流向低处形成了溪流,溪流奔向峭壁悬崖形成了瀑布。这有点像学术交流,从外部汲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三是所谓“海子”的建立(图8),控制了水流,有点知识库的味道。所以,九如山瀑布是一种内生性瀑布,这也是九如山瀑布常年瀑瀑的道理所在,这样才能保证你啥时候来,都能有置身桃园花境的梦幻感觉。

小溪遇到断层、凹陷等地才会有瀑布的出现。断层、凹陷本身就存在那儿,但一股小溪形成不了瀑布,只有足够多的水的一起涌入,才是瀑布出现的源头。所以,一滴水形成不了瀑布,是积累的过程。想来,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没有人能够经历他人之经历而感同身受,只能像小溪一样被动地不断向前。也许,人的情绪也是如此,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就像溪水走到悬崖,爆发了。

瀑布,是河水形态的变异,是水分子之间的激烈碰撞和相互包容。跌落时有磅礴的气势,正所谓“路穷岩瀑挂,爽气净尘纷”。跌落后有水润无声的抚慰与治愈,它的生命力,并不会因为坠落而彻底消亡。“水到绝境是风景,人到绝处是重生”,这就是瀑布,勇往直前!

说到这里,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有一条瀑布呢?

image.png

image.png

5、 那栈道

网络上说:“九如山有长10公里的实木栈道。这些栈道有的似天梯沿绝壁山崖蜿蜒而行;有的如长虹横跨山涧飞瀑;有的在藤林中穿梭缠绕,像飞舞的玉带……人们穿行其上,移步换景……真正让游客融入了自然风光之中”。这段虽然有点夸张,但真的是移步换景。

来到九如山,自峡谷而上,栈道高低错落,与石板路交替上行,每一个水潭就是一处“驿站”,间或小息处,这里曲径不通幽,目的地是天池(图8)。特别是古藤在空中交错缠绕的栈道,真的是感觉人在画中游(图9-15)。

一步一景,景景叠加,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沿着栈道,不去追赶匆匆流逝的时光,只是在慢下来的时光里,感受着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如此看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环环相扣的,心里忽然就有了谁要是破坏大自然我就毙了他的念头(尽管没有这个权力),想起小时候读到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步伐不由地也轻快了起来。

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真是逼真的一幅图画啊!如果说流动是水的一种形态,那么,流动是否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形态呢?起起伏伏,不安不定……

溪流与瀑布两边以及满山那些突出的树木,奇形怪状,如同年迈的长者,静静地立着,显的有些孤独,但处处都写满了坚强。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栈道上的游人,有了满山的花花草草、溪流与瀑布的陪伴,却也看不出寂寥的样子(图6-9),如果看出来就神了!

站在栈道上,那斗折蛇行”的小溪七弯八拐、弯弯曲曲,是在眷恋着浪漫的山林,舍不得离去吗?(图9)。有人说,这是小溪的犹豫,前面是无法追回的往昔?是无从掌握的当下?抑或是无法预测的未来?关键时刻的那一跳,宋朝诗人郑国辅《瀑布》里生动地描绘出了瀑布兴高采烈的景象:“终日湍流怒作声,凭栏便觉耳根清。龙君雅欲助奇观,故把银瓶泻水晶。” 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之处,传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身在其境,也是感同身受!

站在栈道上,看着安静的水潭,它们还是原来小溪里的水吗?是复活还是重生?魂在,那只是水的另一种形态,因为,不久,它们就会重新上路,汇集更多的小溪,成为更大的瀑布,快乐地进入下一个轮回……如此看来,放下对完美未来的幻想,就会发现,快乐原来可以这么的普通!

顺着栈道,走走停停,栈道小息处,又有了新的发现,发现几只野猫。这山野地有无老鼠?不会以逮鸟为生吧?这猫大胆地很,敢于挑战人类,主动靠近游人“你们这些闲人,给点吧?” 难道只会等着施舍,失去了逮鼠的本能?有用之身,无用之人(图15)。

尽管每个人心中大抵都充盈着对大自然的爱慕,然而许多人看到的世界仍都是别人说的样子,在这里,踏进九如山,抬眼便是风景,闭眼也在风景中。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就是坐着不满的车轮,奔向一种不满的前方。今天,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沾上了一点现代版的焦虑病,一边躺平,一边内卷,一边……如身材焦虑,容貌焦虑,成功与失败的焦虑等等,慢慢会耗尽你的体力与耐心。其实呢,沉淀了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更应珍惜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九如山,一切都会好起来。因为,这里没有什么神仙,有的只是借助于大自然的自我救赎!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023.10.27于济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07434.html

上一篇:科普那些事(1):建立生态链
下一篇:传承与创新(11)纪念幽门螺杆菌重新发现40年(4)
收藏 IP: 211.86.52.*| 热度|

7 宁利中 孙颉 郑永军 王从彦 文端智 杨正瓴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