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信息系统项目的起源

已有 3490 次阅读 2014-4-11 15:07 |个人分类:快乐学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信息系统项目的起源

1946年,当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以后,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American 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率先成立了一个名为“大规模计算装置”的分会。5年之后,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IRE(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也建立了一个名为“计算机小组装置”的分会。1963年1月1日,两个组织宣布合并成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Engineers)。1971年1月1日,IEEE计算机协会(Computer Society)成立,简称IEEE-CS。该协会的宗旨是推进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会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该协会下设很多技术委员会,这些技术委员会伴随技术发展和活动开展情况而动态设置,比如,最初的“专家系统”委员会(Expert Systems)在1995年被撤消,而新建立了一个“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工程”委员会(Engineering of Computer-Based Systems),后来,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又新建了“机器人触觉学”(Hap tics)技术委员会。[1]

1980年,该协会设立计算机先驱奖(ComputerPioneer Award)。奖励在计算机历史长河中作国关键性贡献的,理应受到人们尊敬的学者和工程师。该奖项不仅有严格的评审条件和程序,还规定获奖者的成果必须是在15年前完成的。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获奖者的成果确实已经得到时间的考验,不会引起分歧;另一方面又保证该奖的得主是名符其实的“先驱”。[1]

首届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一共32位,其中排在第1位的是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艾肯(HowardHathaway Aiken),他被授予“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自动数字计算机MarkI的设计者”称号。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角度来分析,MarkI合作制造项目可以看作第一个经由校企合作信息系统项目。那MarkI就是该的最终交付物。

[知识速递] 第一个校企合作信息系统项目简介

霍华德.艾肯

Howard Hathaway Aiken19000308-19730314

1.个人成长教育经历

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霍伯肯(Hoboken,N.J.,在印第安那州首府第安纳波里斯(Indianapolis, Indiana)长大。单亲家庭,家境清贫。高中时就读与“阿森纳”职高(Arsenal Technical High School),白天上学,晚上在当地一家供电和供热的公司上12小时夜班,复杂操作开关板。后来校长知道了他的情况后,专门安排了一些考试,让他提前毕业。

毕业后,艾肯来到威斯康辛州首府麦迪逊,在麦迪逊煤气和电力公司(Madison Gas & Electric Corporation)找到一份工作,该工作允许他同时在威斯康辛大学上学。1923年,艾肯取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被提升为该公司的总工程师。1928年,他跳槽到西屋电气和制造公司,3年后又转到密尔沃基的线材公司(Milwaukee Line Material Corporation)。

1933年,艾肯感到干电气是选错了行,毅然辞职重返校园学习物理,他首先进了芝加哥大学,又很快转到哈佛大学,并于1937年获得硕士学位。他继续攻读了博士,并于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

1.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自动计算机Mark I校企合作制造项目

学校方:哈佛大学   学校方负责人:艾肯

企业方:IBM公司   企业方负责人:沃森

项目历时:19393-19445

最终成果: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 Calculator,ASCC/MarkI

2.项目需求

艾肯的博士论文课题是“空间电荷传导的理论”(Theory of Space Charge Conduction),在课题研究中需要对非线形微分方程进行复杂计算,当时虽然可以用手摇台式计算机辅助计算,但仍然常常为解一个方程而耗费大量时间,这导致艾肯产生研制自动计算机的想法。之后,他在深入研究计算技术先驱、英国数学家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的工作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了自动计算机的第一份建议书“Proposed Automatic Calculating Machine”。该建议书长达22页,提出了自动计算机的4个特征:

1.    即能处理正数、也能处理负数。

2.    能解各类超越函数,如三角函数、对数函数、贝塞尔函数、概率函数等。

3.    全自动。即处理过程一旦开始,运算就完全自动进行,不需要人的参与。

4.    在计算过程中,后续的计算取决于前一步计算所获得的结果。

有了自动计算机的构思后,艾肯期望学校能对他予以经费支持来研制,但没有如愿,幸而得到商学院布朗(Ted Brown)教授和天文系夏伯利(Harlow  Shapley)教授的引荐,和IBM公司的老板沃森取得联系。沃森当时正想对IBM公司已有业务进行拓展,于是允诺对艾肯的计划给予权利支持。

3.项目启动

19393月双方签定合作制造自动计算机Mark I的协议。IBM公司为此专门调集技术业务骨干,成立了项目组,由莱克(Clair D.Lake,1888-1958)担任负责人,即项目经理。此外,项目组成员还包括哈密尔顿(Frank Hamilton,1898-1972)、杜菲(Benjamin Durfee,1897-1980)。莱克是IBM公司资深工程师,1915年从汽车行业专至IBM公司,是一个出名的发明家。

4.项目风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艾肯被应征入伍,任位于Yorktown的海军水雷战学校(Naval  Mine Warfare School)教官,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Mark I的开发,幸好遇到一个了解他项目情况的海军高级军官,及时委任艾肯为海军计算机项目的负责人,并允许他回到哈佛大学继续自动计算机的开发。

5.项目成果

19445月,Mark I 完工并投入使用,共使用3000多个电机驱动的继电器,重达5吨。其核心是72个循环寄存器(rotating register),主要用于在运算中暂时保存操作数。每个可以存放一个正或负的23bit的数字。数据和指令通过穿孔卡片机输入,输出则由电传打字机实现。其加法速度是300ms,乘法速度是6s,除法速度是11.4sIBM公司将其命名为ASCC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 Calculator)。

6.项目投资

  该项目造价超过50万美元,其中IBM公司投资2/3,海军资助1/3

7.项目社会贡献

作为计算机技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Mark I该系统只需用19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过去4个专家花3周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它性能非常可靠,每周工作7天,每天可以工作24小时。Mark I主要共海军舰船局(Bureau of Ships)用于计算弹道和编制射程表,也曾在曼哈顿计划中计算有关原子弹的问题,此外它还为哈佛大学内外的科学家服务。1958年退役,现在保存在美国。

 

资料来源:崔林,吴鹤龄.IEEE计算机先驱奖:1980-200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参考文献

[1]崔林,吴鹤龄.IEEE计算机先驱奖:1980-200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919-783966.html

上一篇:校企合作进行时
下一篇:二战后美国信息爆炸危机与应对
收藏 IP: 110.184.53.*| 热度|

1 陈冬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