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科学管理之父: 弗雷德里克.泰勒

已有 16755 次阅读 2012-2-19 18:23 |个人分类: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class, face

别人眼中的泰勒

一个在死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

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的人

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

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

我眼中的泰勒

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

一个具有极强洞察力,睿智,喜欢思辩的人........

一个热爱学习,喜欢思考,更乐于实践的人....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

1856320日,出生于美国费城杰曼顿一个富有律师家庭。

1874年,考入哈佛大学法律系,不久,因眼疾辍学。

1875年,进入费城恩特普里斯水压工厂当模具工和机工学徒。

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Midvale steel Works)工作。从机械工人做起,历任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等职,他在该厂一直干到1897年。

1881年,泰勒开始在米德维尔钢铁厂进行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为以后创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同年,开始进行著名的金属切削试验,经过两年初步试验之后,给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量标准。该试验是工时研究的开端。

1883年,通过业余学习,获得新泽西州霍肯博的史蒂文斯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位。

1884年,担任米德维尔的总工程师。同年结婚。

1886年,加入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1890年,离开米德维尔,到费城一家造纸业投资公司任总经理。

1893年,辞去投资公司职务,独立从事工厂管理咨询工作。此后,他在多家公司进行科学管理的实验。在斯蒂尔公司,泰勒创立成本会计法。在西蒙德滚轧机公司,泰勒改革了滚珠轴承的检验程序。

1895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表《计件工资制》。

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大股东沃顿(Joseph Wharton)的鼓动下,以顾问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此后在伯利恒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铁锹试验。此外泰勒还对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作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个一流工人每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这一研究的结果是非常杰出的,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 1.88美元。

1898年,与怀特(Munsell Wright)共同发明高速钢。

1901年,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不再同任何工业公司来往,只从事不收取报酬的管理咨询、写作和演讲工作,推广科学管理。

1903年,正式出版《工厂管理》。同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年会上宣讲《商店管理》(Shop Management)

1906年,正式出版《论金属切削技术》。同年,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1909年,发表《制造业者为什么不喜欢大学生》。在伊利诺斯大学演讲《论成功之道》。这年冬天,泰勒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院长盖伊(EdwinF.Gay)的邀请,到哈佛讲授科学管理,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1910年,洲际贸易委员会举行东部铁路公司运费听证会,科学管理开始广为传播。

1911年,发表《效率的福音》,同年正式出版《科学管理原理》。这一年,他在陆军军械部部长克罗泽的支持下,泰勒在马萨诸塞的沃特顿兵工厂和伊利诺斯的罗克艾兰兵工厂进行科学管理实验。具体实施科学管理的梅里克在沃特顿兵工厂解雇拒绝配合的工会会员引起罢工,国会众议院组成特别委员会展开调查。191110月至19122月,美国国会举行关于泰勒制和其他工厂管理制度的听证会,泰勒出庭作证。

1912年,正式出版《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

1915年,321因患肺炎在费城逝世,终年59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919-539182.html

上一篇:美好人生,快乐学习:)
下一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来龙去脉(1)
收藏 IP: 125.71.130.*| 热度|

4 李伟钢 黄富强 赵凤光 张玉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