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可拓智能研究日记】读李飞飞自传

已有 570 次阅读 2024-6-1 16:59 |个人分类:可拓创造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发现李飞飞,源于她的研究,她与众不同的研究思路,无论周遭如何评价人工智能,她都能从容的用自己的思考和节奏去清晰表达自己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专注喜爱之情。确切地说看完她的第一个研究简介后,就喜欢上了李飞飞,除了她的研究,还有她独特的学术研究气质,一种沉稳深邃的乐观精神,会在视听过程中透过屏幕带给我一些正向的激励。

但真正更加深入理解李飞飞,则是看了她的自传,这是一本让人可以情不自禁朗读起来的书,自传的名字叫《我看见的世界》里面的文字描述很有画面感,无论是默读还是朗读,所读到的文字都会在脑海里映射出一幕又一幕的精细画面。这里我特地用了精细一词,因为她的文字可以让你注意到画面中的一些细节,比如飞飞妈妈上飞机的情景,那一瞬颤抖的手的画面,在我头脑中久久抹不去。可能只有经历过那种表面雄赳赳,气昂昂,自信满满,但声音却掩饰不住的带有颤音,以及脸颊、手或脚会不由自主微微颤抖过的人才能理解,描述得很是精细,仿佛那个人就在你面前,透过文字,画面跃然浮现于脑海中。

在自传里,李飞飞介绍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在不经意间恰巧满足了我对她名字的好奇,为什么叫“飞飞”呢?原来这个名字来源于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无论年龄多大,只要一接触大自然,就会秒变一个好奇的孩童,自然融入到大自然中。就像老婆生孩子这么重要的事情,飞飞的父亲也会因为突然萌发的观鸟兴致而忘记。但正因为这种单纯的挚爱,让父亲给她起了这样一个看似普通,但又特别与众不同的名字。

此外,在介绍自己父母时,李飞飞用一种超乎年龄的理性又不失幽默的方式描述了自己的父母,童心未泯,总是喜欢沉浸于大自然的父亲,遇到了一位看似淡然,实则智慧宽容,但同时又郁郁不得志的母亲。她用了“跳舞”一词形容父母的关系,时而像跳探戈,时而像跳伦巴,看似不合拍,其实在同一频率和节奏上。特别是带飞飞去美国这件事情。母亲的出谋划策,父亲的果断执行,虽然期间也让飞飞经历了人生中难忘的低谷,但正是这个时期的低谷,让她破除了之前吸收的女孩长大了就会变傻的魔咒。是的,她的确在某个阶段仿佛真的变傻了,但又在对父亲的思念和眼前母亲的忧伤中重新发现了自己。

读李飞飞的自传,有点像与一位老友聊天,可以让你和她一样,在阅读中忘却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如意,通过想象力重构世界,一个可能周围的人可能完全看不见的世界,但你们却可以轻松看见,并沉浸其中,愉快探索未知~

在李飞飞的自传中,会有一些意外的惊喜发现,比如关于主流人工智能历史背后的小故事,就像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的人工智能这一概念,里面就记录了这个概念提出背后的一些故事,现摘录如下(P43):

当中国经历痛苦而漫长的文化和经济转型时,美国出现了一场不同的革命:数字革命。

在外祖父母陷入战时颠沛流离的动荡之中时,在父母承受着特定时期文化变革的冲击时,

一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剑桥到波士顿再到北加州——已经进行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科学探索。

正如牛顿敏锐地看到了物质和能量世界背后的运转原理,爱因斯坦更进一步重新构思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20世纪中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也出现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们在科学探索领域放任不羁,勇往直前,洞察到隐匿于众人眼前的全新世界。

与爱因斯坦、玻尔和薛定谔一样,图灵和他同时代的人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算到了今天,依然会引发激烈争论的问题:

  1. 智能到底是什么?

  2. 可以用定量的机械方式解构智能吗?

  3. 我们有能力制造可以体现智能的机器吗?

正是这些在计算机领域的先驱科学家的看似古灵精怪的奇思妙想,得到了更多拥有同样有趣不羁灵魂的同行的呼应,以至于他们中的几位将好奇心编撰成文,提出了现在广为人知的《达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究项目提案》,于是就有了后来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这一词就是在这份提案中诞生的。

提案呼吁举办一次非正式研讨会,探讨如何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完成类似人类的推理、感知和知识概括等活动。该提案项目后来由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和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主导,他们都是长期对大脑保持好奇心的数学家,此外还有IBM 701计算机的设计者纳撒尼尔.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以及被誉为“信息论之父”的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由于没有看到我熟悉的赫伯特.西蒙的名字,所以我的思维开始飘逸到与此同时也在交叉阅读的另外一本书——尼克的《人工智能简史》)

摘录到这里,我忍不住翻开了另外一本书,那就是尼克的《人工智能简史》,在第1章 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的起源里提到了人工智能先驱中的六君子,除了上述的麦卡锡、明斯基,罗切斯特,香农,还有赫伯特.西蒙(中文翻译为司马贺)以及纽厄尔,此外还有4人,那就是来自IBM的塞缪尔(Arthur Samuel)和伯恩斯坦,他们一个研究跳棋,一个研究象棋。还有达特茅斯的摩尔教授(Trenchard More)以及另外一位被后人忽视的先知——所罗门诺夫(Solomonoff)

看到这里,突然脑海里漂浮出很久以前搜寻到的一张合照,也就是达特茅斯主要参与者的合影,嘿嘿,当时很愉快和小心的收录到了自己的PPT讲义中,但具体存储在哪个电脑上,却想不起来了,哈哈,那就重新再搜寻一遍,再来做一个对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919-1436507.html

上一篇:【可拓智能研究日记】可拓智能研究背景——重温蔡文教授的“可拓学与基础研究”(20200726)
下一篇:【可拓青创联盟】亲子阅读与返老还童阅读
收藏 IP: 223.87.221.*| 热度|

3 杨正瓴 许培扬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0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