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EISA企智录:变值体系理论开拓者郑智捷的拓变人生

已有 3307 次阅读 2021-10-15 15:06 |个人分类:可拓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EISA企智录

——变值体系理论开拓者郑智捷的拓变人生


郑智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后简称中科院计算所)高庆狮院士的首批研究生之一,现为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教授。2021年4月,北京科学出版社发行了郑智捷教授的专著《变值体系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第一卷,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科学网—第一本变值体系彩色精装中文专著 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 郑智捷的博文 (sciencenet.cn)。该专著汇集了郑智捷从1980年开始至今长达四十年对0-1逻辑体系的深入探索研究成果,重点聚集了近十年来他为探索向量0-1逻辑体系建立的变值逻辑,以及形成的变值测量和变值图示等核心功能的典型应用案例。

2021年9月初,郑智捷教授在科学网发现可拓学创始人蔡文先生关于“可拓智能”的最新研究报告科学网—蔡文研究员:可拓智能—发展好东方科学可拓学 - 张利华的博文 (sciencenet.cn)。通过科学网好友邱嘉文的引荐,以在线交流的方式和蔡文先生进行了交互,了解到可拓逻辑的目前进展。2021年9月8日,郑智捷教授应邀在线参加了可拓学研究学者李莉教授做的“可拓逻辑”学习进展分享会,在分享会中郑智捷教授与《可拓逻辑初步》的主要作者杨春燕教授杨春燕 教授-机电工程学院 (gdut.edu.cn)进行了初步交流。在了解到了可拓学及可拓逻辑研究背景后,应春燕教授的邀请,郑智捷教授于2021年9月15日晚上7点在可拓创新分享会上就变值逻辑和可拓逻辑的关系、以及典型逻辑悖论解析与相关应用模型和方法做了在线分享。

为进一步发展可拓逻辑,深入理解变值逻辑,理清变值逻辑和可拓逻辑之间的关联,将变值逻辑和可拓逻辑进行深度融合,先对郑智捷教授做一个简要介绍。

1956年,郑智捷出生在云南大学一个教师家庭。他的父亲郑苏民、母亲尹兰泽都是云南大学物理系教师,分别从事无线电和光学教学工作。在郑智捷的家中,收藏有数学、物理、光学、信号分析、人物传记、科学史、原子物理等各类书籍。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郑智捷很早就对家人收集的各种晶体管、变压器、电阻、电容、电感部件产生了好奇,少年时代就成为无线电发烧友。他曾经在小学时就自己尝试组装过3管半导体收音机,参加工作后,还在家里组装过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接收机。

郑智捷的父亲郑苏民,利用晶体管的热敏效应,构建过一个可以利用开关灯泡进行局部温度控制的小鸡孵化温度控制器。1970年,他父亲为云南大学无线电专业研制过一台晶体管的台式计算机,用铁氧体为基制作小型磁芯环做存储器。母亲尹兰泽很支持丈夫的事业,带着儿子一起也帮忙做一些选样品和为磁芯穿引导线的工作。在协助父亲的工作过程中,郑智捷对数字计算机产生了一些好奇,为深入了解数字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他阅读过多本诸如北京大学编写的《数字计算机原理》等教材。

郑智捷的母亲尹兰泽(1932-2007),为了做好光学课堂教学,喜欢收集各种凹凸不平、大小不一、样式不同的各种光学镜片和镜头。从少年时期,他就模仿母亲“工作”,用大块凸透镜把室外阳光聚集起来,点燃报纸或棉花;或者蹲在蚂蚁窝旁边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观察其触角和四肢以及快速活动轨迹;或者将光线通过小孔投射到三菱(棱)镜上制造斑斓彩虹。

郑智捷的三伯郑哲民(1932年2月7日—2021年9月16日),三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曾担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在郑智捷的记忆中,三伯很喜欢到处收集蝗虫样品,受三伯的影响,郑智捷从小就喜欢亲近大自然,帮助三伯采集蝗虫。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9831-1304918.html

1971年,15岁的郑智捷参加工作,初中还没有毕业的他被安排进昆明医学院医疗器械厂当电工。在厂里,他有幸遇到器械厂电工组长、昆明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徐文安老师,在徐老师的指引下学习电工技能,开始广泛阅读并自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文等基础学科,还自修了晶体管电路和电工有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工作之余,他还主动协助徐老师帮助昆明各大医院维护电子医疗器械,对心电图、脑电图、X光机等专业医用设备的维护积累了一定维护经验。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郑智捷决定参加高考,成功考上了云南大学物理系。1978年1月入学前的一天,郑智捷在云南大学大字报栏中发现了一大片奇怪的招生广告,仔细一看,原来是中科院研究生院首次招募科技群雄。浏览过程中郑智捷惊喜地发现:中科院计算所以高庆狮(助理研究员)为首的导师团队正在招收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生。

在仔细阅读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的报考要求中,郑智捷发现两本主要参考书自己曾经反复阅读过:一本是北京大学的《数字计算原理》,另一本是Yaohan Chu《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Microprogramming》(计算机组织与微程序)。欣喜之余,他毫无畏惧地报了名。

入学之后,物理系领导得知他报考中科院研究生的消息后,特许他专心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经过一个月的复习,郑智捷参加了4月的初试,考试的过程中,他发现到考卷中出现的数学题目同擅长的工程变换类型的数学模式完全不同。考试之后,郑智捷咨询了云南大学物理系的刘家漠老师。刘老师告诉他,考题属于实数分析范畴,需要利用ε-语言进行论述。完成考试之后,郑智捷继续回到物理系课堂,一边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一边补习数学基础知识。5月,他意外收到了6月底复试的通知。在经历复试,面试等多个环节的严格筛选后,1978年7月,郑智捷终于拿到了中科院计算机所的录取通知书。

1978年10月,怀着成为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师的梦想,23岁的郑智捷离开了家乡和母校,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成为了计算所的首批研究生。鉴于他数学基础不够扎实,高庆狮老师建议他选修菲赫金哥尔茨著的《高等数学》,以及数学专业类的高等代数等课程。由于英语主要以自学为主,摸底考试之后,郑智捷被分到了英语基础较差的C班。由于之前缺乏正规课堂训练,他感觉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逐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失眠症状日趋严重。

郑智捷开始有点后悔,主动找到了导师,坦言自己严重失眠,难以坚持继续学习,期望能够休学或者干脆退学。高庆狮老师得知他的情况后,平静地对他说:“你不用退学也不要休学,锻炼身体,积极治疗,坚持下去就行。把所选的课程降到最小,逐渐适应研究生院的学习环境。”在导师的指引下,郑智捷开始尝试适应环境,但失眠症状依然没有缓解。

很快第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寒假期间,父母得知郑智捷的失眠症状后,建议他到大伯郑扶民家住一段时间,在大伯郑扶民工作的医院去治疗。那时大伯还是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三院的腹腔外科医生,对侄儿也是关爱有加。冬日的长春是寂静的,虽然在大伯的照顾下,郑智捷每天白天都有规律的跑步、滑冰、看书、思考、针灸和喝药,晚上也会有一小段鼾然熟睡,但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自我感觉失眠症状依旧。

新学期很快就来到了,刚好有一门导师的课,第一周没讲什么内容,到第二个星期,高老师给大家布置了6道题的作业,作业要求开卷完成,一周之后交回即可。由于是开卷作业,又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查资料,时间还算充裕,经过认真查阅资料、分析要点、整理素材,大家如期交回了答卷。

两个星期之后,高老师一上课就开始点评大家的作业,谈到第4题时,高老师向全班同学宣布:“郑智捷同学的解法是最妙的!他用极大极小表述,简洁地解答了该题。但是,所用的解法还不够完整,不能将方法仅局限于有限数目,完整的解法需要趋于无穷。”通过这次高老师精心组织的非对抗型的作业擂台赛,郑智捷打心底的高兴,他真实的感受到自己在高手如云的计算所研究生中,还是有一点存在价值。经过这次作业考验,特别是自己的答题得到高老师的充分肯定后,他久违的自信心又回来了,严重的失眠症状很快神奇消失,自动康复了。

  1979年,郑智捷的导师高庆狮老师以卓越计算机体系架构师的成就,从助理研究员荣升为研究员。1980年,高庆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成为新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首批两位院士之一(另一位是慈桂云院士)。

  通过3年的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高老师从体系结构和并行算法的层面,成功将郑智捷引导进离散数学、组合算法、复杂性分析、离散并行算法、开关理论、自动机理论、概率、测度论、置换群和逻辑等基础研究领域。让他对并行设计和复杂系统体系结构原理、分析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升了进入中科院时怀揣的“硬件设计师”的梦想。

1981年,郑智捷获得中科院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硕士学位,开始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6年后郑智捷被选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科学家,3年之后郑智捷决定继续读博。他选择了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郑智捷开始深入研究共轭图像分析处理系统。

1994年,郑智捷获得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博士学位,进入澳大利亚维州技术大学,开始进行图像内容检索研究。后来又进入澳洲工程院制造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为应对制造业项目全球化新趋势,在参与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中,构建了概念细胞知识模型。

2004年,郑智捷回到母校云南大学,作为软件学院教授,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完成了建立和完善云南省首个信息安全系的系列工作。现在郑智捷依然耕耘在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提供云南省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支撑部分。

https://mp.weixin.qq.com/s/HlcSMf0mcJIiuYWwG3hkcQ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919-1308080.html

上一篇:EISA企智录——发现台积电张忠谋
下一篇:青少年科技节偶遇“小发明家”
收藏 IP: 183.220.73.*| 热度|

3 李宏翰 尤明庆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