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rmonism

博文

研究项目资助的标准应该是“选人”还是“选项目”?

已有 2402 次阅读 2022-7-6 12: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几天,某讯公司高调推出所谓“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号称将在10年内投入100亿人民币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该项目科学委员会颇为欣慰的是,项目最鲜明的特色是“选人不选项目”。那么,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究竟要选什么样的人呢?该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说:“在我个人看来,申报人发过多少文章,有多少专利,有多少引用,都不是关键,也不是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他过去的研究在国际上是否有影响、今后要进行的研究是否真正处于基础研究最前沿,我们希望看到他的雄心壮志,看到他的研究方向还没有人尝试过。”

其实,“选人不选项目”一点也不新鲜,根本不是什么特色。国内所有的人才项目,包括各类“江湖河海”学者计划,国家基金杰青、优青项目和各省杰青、优青项目,哪个人才计划项目不是“选人不选项目”?

可见,如果把“选人不选项目”当作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委员会最感欣慰的特色,那就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得了。从施一公所讲的选人标准来看,跟其他的人才项目也没有任何区别。虽然他说“申报人发过多少文章,有多少专利,有多少引用,都不是关键,也不是标准”,看起来似乎不重视文章和专利这些指标,但是如果不看这些,怎么又能符合该项目的申报条件“担任博士生导师5年以上”?这完全是自相矛盾的。显然的,这个所谓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与国内其他人才项目没有任何区别,本质都是期望通过资助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所谓人才去从事基础研究,期望他们能够搞出原始创新的工作。他们也不想想,在这些所谓“人才”功成名就之前,是靠什么立下功名,成功成为博导的?他们靠的是原始创新成就吗?如果他们靠搞原始创新能够功成名就,这就说明我们的科研环境已经很好,这些众多的所谓人才项目都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反之,如果这些所谓人才成功上位依靠的不是原始创新成就,而是依靠跟风式研究发表了许多SCI论文,那么在通过人才项目给他们更多经费他们就能搞出原始创新了吗?显然,这些人才项目的逻辑都是错误的。

现实的情况是,搞跟风式科研的人能够快速发表论文,迅速上位成为博导,戴上各种“人才”帽子。而潜心搞原始创新研究的人则完全相反,文章难发,职称上不了,项目难申请,没有科研经费支持,甚至饭碗都难保。现在,国家开始重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应该支持什么样的人呢?普通人的看法当然是要支持“人才”,而有“帽子”头衔的才算人才,所以各种奖励、各种经费都一股脑儿支持这些“人才”了。这就是普通人的做法,没有见识的做法,错误的做法。

现在的所有人才项目,都是“选人”然后再给奖励和经费支持,显然是陷入了恶性循环的误区。科研人员要被选为“人才”,首先就不能搞原始创新,而只能搞跟风式科研,快速发表论文,才能迅速上位。而这显然进一步打击了科研人员搞原始创新的积极性,恶化了原始创新科研人员的生存环境。而国家却指望那些依靠跟风式研究上位的、已经功成名就的各种“人才”去搞原始创新研究,这不是缘木求鱼、竭泽而渔吗?

显然的,国家要支持原始创新,就不能“选人”,而只能“选项目”,谁的项目具有原创性思想又具有可行性,就支持谁,不管他是不是博导,不管他是不是有帽子头衔的“人才”,也不管它是不是年轻还是年老(只要没有退休)。只有选项目,只看项目本身,不看人的身份和年龄,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才能真正营造一种崇尚原始创新的科研氛围和环境。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21-1346099.html

上一篇:我们有多少“没想到”
下一篇:是否应该废除同行评议?
收藏 IP: 183.62.23.*| 热度|

15 李文靖 王涛 曹俊兴 雷宏江 郑强 张学文 汪凯 彭振华 冯兆东 宁利中 史晓雷 王庆浩 晏成和 黄河宁 李世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