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研中也一样,最费神劳累的就是不断的换课题、换方向。就像在马路上行车不断的踩刹车变道,貌似技艺高超,实际上费油费神费力,还容易出问题。没有不成材的学问,只有不成材的人。作为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学什么其实不重要。研究生做研究的目的不是出什么文章,更不是出成果,而是系统的学习、掌握科研方法,形成有效的积累。在三四年时间内,不仅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学会科研的思路,并做出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很有效的方式就是坚持在博览的基础上,对一个小领域的发展进行翔实细致调研,认真的思考,寻找批判的视角,并开展行之有效的科研工作,获得突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意义的创新结果不是不断的换课题和方向能够获得的,而是在一个地方长期的耕耘、培育和修炼的结果,此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培养出来的“专家”,随波逐流的竞逐顶多是昙花一现。博士毕业时,是否发表了SCI文章是一个是否合格的标准;而是否达到了可以教育自己的指导教授,那就是是否优秀的标准。导师们追求的就是有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做出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工作,并从中也学到了一点在别人那里学不到的东西。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决不会因为学生发表什么点数的文章高兴,也不会因为达不到点数而垂头丧气。
继承和延续是科研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是产生创新结果所必须经历的孕育过程。最近李大侠、蒋叔等哲学家经常提到的所谓文化割裂对在大陆的中华民族社会造成的问题,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台湾、香港、新加坡,中华文化继承得相对完整,精华部分保留得比较好,因此,不仅体现出和谐、安详、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没有出现社会阶层割裂并产生各种仇恨的状况,同时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上令世人瞩目。反观我们的情况,问题多多。在哲学家们看来,我们需要反思,而重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一个没有继承的科研,尤其是过度强调创新的情况下,我们失去了根,就像决堤的浮萍被推入了汹涌的江河,只能随波逐流。我们做了太多次的急刹车。
科研领域也像娱乐圈,流行犹如波涛,经常有明星闪耀,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但是,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是经典。关注人类认识水平的基础研究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技术研究就是永恒的课题,只需要看看手中正在研究的题目,是否与这两个主题相关,或者相关度多少。
为自己寻找一个能够做一辈子的方向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刹车甚至壮士断臂。但是,人的一生有限,这样的刹车和变道次数不能太多,一生两三次足够。研究生阶段时间更短,根本没有必要频繁的踩刹车变方向。如果你经常把课题做到了死胡同或者找不到出口的圈圈里,我看还是早点做好改行的准备,会对你的人生更有利。你虽然缺少从事科研的天才,可能是从事别的行业的天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