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men Univ. _Tony的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jszhangtong 纵览科技人文,胜似闲庭信步

博文

关于读报的遐想

已有 3660 次阅读 2009-1-31 17:4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网络和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传统报业江河日下,坚持读报的人恐怕会越来越少,再加上现在许多地方报纸直接就用上了网络消息,也不再顾忌新闻的真实性而一味地追求新和奇了,这更让部分人排斥报纸。地方报纸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甚至导致街头的卖报人推销买一份送一份都失去了意义,因为两份本来就差不多。最近,有许多西方传媒已尝试着开始出版“博客”报纸,虽然报纸版面比较少,但至少可以保证它的原创性。

 

以上谈的是报纸在当代社会遇到的挑战。接下来要想一想,是什么因素影响到人们读报与不读报呢?报纸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获得必要信息的途径,另一个是休闲生活的工具。如果一个人是日复一日地从事相同的简单工作,谋生主要是依靠工作的熟练性和效率性,工作过程并不需要自己去创造、去思考,那么如果他工作之后过于劳累的话,就自然无法读报了;如果他工作之后还有体力而且因工作枯燥而烦闷的话,将会选择读报,只不过读报一定没有什么明确目的,就是为了转换头脑、放松自己,阅读内容并不重要,不深奥就好。

 

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创造性脑力劳动,日常便需要大量地阅读专业文献,进行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那么他工作之余更需要的是走出门去户外,以转换头脑,这就是为何散步是知识阶层最常见的健康休闲方式。专家学者们读大众化的报纸不太能够引起自身兴趣,常使得读报的过程不仅不能起到放松作用,反而会使人更加疲劳。特别是知识分子多愁善感的特点,看到小民悲苦之事更是凭空添加烦恼,断不会当成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正因为如此,所以相比之下大众往往信息还要更灵通一些,专家学者除了自己的专业研究和专业关注领域之外,对社会生活信息常常欠缺第一时间的知晓。专家学者的优势是在认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俗语说得好,关注一件事情多了,自然就成了专家。网络比传统报纸还要快捷,还要简练,还要易得,即意味着少花精力去获取一般信息,这对于弥补专家之不足很是有用。还有就是近年来电视台流行的读报节目,看似是为电视的主要受众——大众人士服务的,实际是成全了不想读报的读书人,听个大概就知道了所以,而一般人的联想能力尚不足以消化这种快餐。

 

再说一说读报纸的类别,这个跟读报人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自比领导,或喜好从宏观层面去把握外部世界,或者需要进行深刻的社会思考,那么他会选择去读类似于新华社编的《参考消息》、以及《环球国际》什么的。这类报纸内容是有点远离平凡生活,但是除了部分专家学者想高屋建瓴之外,老年人和青年学生也特别爱看。一般街头报亭是零售的这类报纸到中午就能够卖完,实在是有点拜“有闲阶层”的福。

 

之所以老年人和学生喜欢阅读似乎远离生活的报纸,归结起来,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都与现实世界有一定的距离,老年人已经与世无争,青年人尚未踏足社会,常常可以抛开柴米油盐、选择高高在上地看待世界。这也不是坏事,人站得高才会少踌躇、少烦恼。相反,如果一个人正从事着自己无法控制的工作,过着自己无法控制的日常生活,那么他会选择无明确框架的、大拼盘式的报纸,如常看充满社会花边新闻的地方性报纸,这上面还会有许多他们满操心的事情,例如住房、打折、交通、教育等等内容。

 

读报不像读书,喜不喜好都要读,读报是有主观选择性的行为,都是出自读者的兴趣、爱好、需要,报纸常常能够提供一些他们真正要的东西,不管是形式的还是内容的。因此,众多的传统报业人士仍然有信心地认为,报纸终究是不会消失的。专家学者自己就是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者,看别人的东西和提供让别人看的东西,这两者之间还是需要平衡的,如果只想职业性给别人看自己的东西,而因为厌倦了文章、案头、书斋而不想看别人的任何东西了,那就不太妙了,一个是自己缺少了生活的乐趣,另一个也不利于常常受到启发,注意给自己的听众群提供适销对路的精神产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96-212337.html

上一篇:如何保持创造性工作的连续性
下一篇:文学思维之争与社会研究方法转变
收藏 IP: .*| 热度|

1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