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有胡雪岩,北有乔致庸”,同为清朝巨富,为何人生命运不同
胡雪岩与乔致庸,两位清朝晚期,乃至商界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胡雪岩是徽商派,作为著名的红顶商人,堪称商界千古未有的奇才;乔致庸也丝毫不逊色,他是晋商派,人送外号“亮财主”。两个人年纪相仿,所处的年代相同,胡雪岩生于1823年,乔致庸生于1818年,他们以超人的智慧,用极短的时间迅速积累出巨大的财富。因此历史中有着“南有胡雪岩,北有乔致庸”的说法。胡雪岩与乔致庸同为清朝巨富,谁的能力更强,一直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咱们不妨简单聊一聊。
胡雪岩·起于穷苦,走向红顶
胡雪岩是典型的草根逆袭,他以放牛娃的穷苦出身,凭借智慧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生于安徽的偏远乡村,自幼贫寒少年丧父,12岁帮人放牛时,无意间捡到一只包袱,便一直守在路边等待失主来取,没想到失主是杭州杂粮行的老板,从此胡雪岩走出山村,踏上一片陌生的经商道路。
他先后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等多处做过伙计,后经人介绍来到阜康钱庄,迎娶阜康钱庄唯一的后人于氏为妻,同时继承钱庄5000两白银作为本钱起家,胡雪岩拥有经商的资本后,他的商业才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胡雪岩的一生能够有很大的成就,与他的幸运密不可分。从闭塞的山村走向繁华的都市,有幸成为钱庄大老板的女婿,无意间结识落魄书生王有龄,资助他博取功名,最后成为浙江巡抚。胡雪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王有龄的报恩,任职浙江巡抚期间,王有龄极尽所能地帮助胡雪岩经营阜康钱庄,给他提供诸多便利渠道。胡雪岩不负王有龄的期望,很短的时间内,阜康钱庄成为浙江真正的财富所在。
此后,太平军兴起,王有龄战死,左宗棠上任浙江巡抚,胡雪岩更为传奇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一方面左宗棠需要筹备粮草抵挡太平军,一方面胡雪岩需要寻求新的靠山,两人一拍即合,才有后来“守杭州,平伊犁”的传奇故事。与左宗棠合作期间,胡雪岩获得“亦官亦商”的多重身份,为他经商办事提供极大的便利。
胡雪岩的财富达到巅峰时,据说拥有3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北洋水师近10年的经费支出(北洋水师的经费约为400万两白银),试想一个人的财富能够供养亚洲最强大的舰队10年,自古至今有谁能与之匹敌。
乔致庸·书生经商,低调办事
前些年有部很火的小说影视剧《乔家大院》,说的是乔致庸坎坷的经商人生。实际上,真实的乔致庸远比戏曲中传奇的多。乔致庸早年失去双亲,由乔家大儿子(乔致庸的亲哥)乔致广抚养成人。乔致庸与胡雪岩不同,本身乔家在当地已经是有名的富商望族,传至乔致庸一辈,已经是三代富贵之家。
乔致庸早年没有经商的想法,一心钟意科举读书,还没来得及科举入仕,长兄如父的乔致广去世,乔致庸万分不舍地放下书本,心不甘情不愿地走上经商之路。由于乔致庸饱读诗书,为人性情宽和,在他的带领下,乔家的名声越来越大,各种钱庄、票号遍及全国,根据文献记载,乔家拥有200多家商行,加上各种田产、宅院估算,巅峰时期的乔致庸,个人财富多达2000万两白银之多。
慈禧西狩时,正是得益于乔致庸的赞助。1900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带领光绪暂避西安。由于走得太过匆忙,没有带够钱财,乔致庸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息,主动奉上白银40万两作为“勤王”的经费,获得慈禧太后极度亲赖,专门为乔家大院题词“福种琅嬛”。
对比胡雪岩与乔致庸
胡雪岩与乔致庸虽然同为传奇富贾,两人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胡雪岩晚年遭遇抄家的命运,多年积攒的财富化为乌有,由红顶商人变成孤苦的老人,62岁时抑郁而终。乔致庸带领的乔家大院则一路顺风顺水,他本人也活到89岁高龄。
读史君认为,同样的人生巅峰,不同的人生结局,与他们早年的经历和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胡雪岩生长于穷苦人家,起身于市井乡野,经商才能与处世智慧不相匹配,不懂藏锋保身之道,没有领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而乔致庸能够主动向慈禧太后示好,表达自己心系朝廷的心意,赢得慈禧的欢心后,乔家大院才得以保全。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胡雪岩的衰落和李中堂有着直接原因,因为当时李中堂和左宗棠之间存在政见不合,各种政治原因的综合影响下,李中堂才会对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下手,以至于胡雪岩落得凄凉下场
本人总结:“李中堂等人的从中作梗,虽然和胡雪岩的凄凉结局有直接关系,可最本质的原因还是胡雪岩囤积生丝一事。”(上文内容) 这是本质原因之一吧(归为内因)。还有重要的本质原因,就是清朝国力积弱,列强对清朝各方面压迫。列强实力远胜清朝。列强想打压胡雪岩,才是根本(归为外因)。 总体来说,找原因,要从内部找原因的同时,也要从外部找原因。内因和外因都重要,单讲其中之一是不全面的。 甲午海战失败,也是两个根本原因,一个是内因,清朝政策结构性问题,二是国外势力,尤其英国在把控世界格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