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博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立夏话蝼蛄 精选

已有 16974 次阅读 2016-5-6 09:01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立夏,恰逢雨天,大家滞留在一个农家的院里无法出门,只好盯着雨水洗刷着泥土地面发呆。

 

不经意间,潮湿的泥土地面上,一道微微凸起于地面大约1公分的泥土痕迹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其中一段,还可以看到地表的泥土仍在轻微地颤抖着,看来地下的掘进工作正在继续。这是什么动物在地下打洞呢?

 

有好奇的孩子把这条小隧道打开,一只大约2-3公分长的茶褐色的昆虫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原来,这是一只蝼蛄。

 

 

 

 

蝼蛄是我小时候常见的一种昆虫,我们所在的鄂西北当地叫它“土狗子”,记得书上说四川人也这么叫它。这名字来源也有意思,一种说法是蝼蛄是可以焙干后用作中药材的,由于烘干后的蝼蛄身体紧缩,头向腹部弯曲,六足紧抱;形状像条卧着的狗;故取名土狗子。不过我们小时候的理解倒是很简单,就是会钻土的一种虫子。

 

 

仔细观察蝼蛄,它的身体呈梭形,头上仿佛戴着一副盔甲,一对硕大的前足格外引人注目。有孩子把它抓在手里观看,这对前足便用力向外推,这小小的身躯所爆发出的力量之大让他吃了一惊,加上前足上的尖刺有些扎手,一不小心便掉在地上,随后这只蝼蛄就一溜小跑逃走了。

 

看着孩子们对蝼蛄这对前足很感兴趣,正好给孩子们聊聊蝼蛄的故事。

 

先从蝼蛄的前足说起吧。这对铲子一样的外翻的前足是特殊的开掘足,蝼蛄就是用它把泥土向左右两边挖开的。然后,中间两条较细的腿将前足挖出的泥土往两边拨,强而有力、粗壮的后退使劲地往前蹬腿推动身体前行,这工作原理有点像现在挖地铁的盾构机呢。记得封神演义中有一位矮个子神仙土行孙是会土遁的,说不定其生活中的原型就是来源于蝼蛄呢。动物中,鼹鼠的前脚也是这样为了挖洞而向外翻转的,所以蝼蛄也叫鼹鼠蟋蟀(GryllustalpaGryllus蟋蟀+ talpa鼹鼠)。在分类上,蝼蛄和蝗虫、蟋蟀等同属于昆虫纲直翅目,但是是不同的科。

 

有了这样的利器,蝼蛄自然也有一手打洞的本事,通常蝼蛄打的洞深约为50厘米深,最深者可达150厘米,不过浅的只有几厘米,在地表也常常可以看到它们所挖掘的浅浅的隧道。所以古人总结了蝼蛄的五大绝艺:“有五能而不成其技:一飞不能过屋,二缘不能穷木,三泅不能渡谷,四穴不能覆身,五走不能绝人。”说的就是蝼蛄的飞行、爬树、游泳、挖洞、疾走这五项本领,蝼蛄能飞,飞不过房檐的高度;蝼蛄能爬高,但是爬不过树梢;蝼蛄能游泳,却游不过小河;蝼蛄能挖洞,但不足以在这浅洞中栖身;最后,蝼蛄能行走,可实在走不快。其实蝼蛄打洞的本事在昆虫当中并不算很差,它们挖掘的地下宫殿也是颇为错综复杂的。

 

蝼蛄在地下掘洞的时候,如果碰到植物的根茎阻碍前进的方向,就会用口器咬断嚼碎,在农田中就常常会造成作物缺苗断垄。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听见蝼蛄叫,还不种庄稼啦?”说的就是蝼蛄在农业上有一定的危害。有意思的是,利用其游泳技术不太好的特点,在稻田育苗时灌水可以消除大部分危害的,也有利用其趋光性加以控制的。蝼蛄并非一无是处,除了可供药用、食用以外,我们也要看到其生态价值,河北衡水还有位农民专门利用蝼蛄的这些生物学特性来帮助作物间苗。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立夏以后天气逐渐转热,雨水甚至比谷雨更多,植物生长也到了茂盛生长期,“立夏”的“夏”也就是“大”的意思。《礼记·月令》中说立夏是“蝼蛄鸣,蚯蚓出,五谷生,苦菜秀”。古人对立夏的物候观察和总结真可谓是提纲而挈领。我们今天出行,倒是应了古代皇帝到郊外“迎夏”的习俗。

 

这个夏日的夜晚,我们就住宿在这家农家小院。夜深了,在静谧的村庄里面,随着噪鹃凌厉的叫声时远时近,一声声虫鸣也渐渐明亮起来。是谁在演奏这场深夜的音乐会呢?是蝉、蟋蟀、螽斯,还是白天我们所看到的的蝼蛄呢?分明有各种声音,应该是好多动物一起合作进行的一支和谐的小夜曲。其中,那种“咯唧咯……”不紧不慢的低沉的鸣叫,一定是独自蝼蛄摩擦着翅膀在那里不知疲倦地演奏吧。尽管听不懂它的语言和它表达的情思,可是只要静下心来用心来感受它的节奏,一种旷然悠远的情愫会让你的身心皆融入那如水的夜色中,安然入眠。

 

立夏之际,也正是养性养心的时节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975254.html

上一篇:养蚕时节话蚕蛾
下一篇:酸葡萄
收藏 IP: 159.226.127.*| 热度|

24 李颖业 王嘉文 许培扬 李学宽 朱晓刚 陆俊茜 庄世宇 詹予忠 李志俊 戴小华 李土荣 谢平 冯大诚 王从彦 苏德辰 黄永义 杨正瓴 陈桂华 田云川 白图格吉扎布 尤明庆 xlianggg shenlu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