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课题组组会是团队成员学术素养训练的重要途径 精选

已有 5987 次阅读 2025-3-2 17:56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课题组组会是团队成员学术素养训练的重要途径

王德华

 

课题组学术交流,实验室会议(lab meeting),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组会,是团队成员之间很重要的交流方式,更是研究生成长和素养训练的重要途径(说明:我说的实验室与课题组、研究组、研究团队等是一回事)。

这些年来的经历和实践,我越来越觉得课题组组会无论对研究生,还是博士后和青年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训练机会。

作为研究生,可以通过组会交流的机会,征求大家对自己研究课题的建议、对自己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提高和锻炼自己的演讲水平、报告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提问题的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作为博后和青年学者,同样也是利用组会的机会,锻炼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多方面与研究生训练的内容是相似的,如演讲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除此之外,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指导研究生(大学生)的能力等也是很好的训练机会。如果团队中有实习的大学生、有不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团队成员对专业知识的储备水平是不同的,这样在作报告的时候就需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团队成员,该细讲的地方要细讲,该多说两句的地方要多说两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同样要注意不同团队成员的问题,该科普的地方要进行科普,该深入的地方要深入。

这样几年训练下来,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的各种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和发展。

不同的课题组都有自己的课题组文化和研究生培养方式,能力培养是最重要的。如果团队负责人和成员都重视课题组组会的质量和效果,组会也会受到团队成员的喜欢,甚至是一种期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475572.html

上一篇:大学生不要把教师认真授课的那点热情浇灭
下一篇:动物世界,神秘有趣
收藏 IP: 223.80.110.*| 热度|

15 王从彦 周忠浩 郑永军 许培扬 吴斌 钟茂初 冯兆东 崔锦华 朱爱军 褚海亮 马鸣 张红光 王林平 徐志刚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IP: 125.84.61.*   回复 | 赞 +1 [6]马华   2025-3-5 09:52
我也看到一些不从来不开组会的课题组,科研产出水平高且多的
IP: 49.118.197.*   回复 | 赞 +1 [5]马鸣   2025-3-4 13:47
堕落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48045-1474218.html
回复  马老师您好!敬佩您的野外工作精神,谢谢您对学术界的贡献!
2025-3-4 15:3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1.69.4.*   回复 | 赞 +1 [4]xtn   2025-3-3 21:13
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同样可以从组会中受益。除了提升演讲、思维和分析能力外,组会还是他们锻炼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能力的好机会。由于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水平不同,他们在作报告和回答问题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理解和需求,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学场景
回复  提炼得好!谢谢!
2025-3-3 23:3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1.187.122.*   回复 | 赞 +1 [3]李健   2025-3-3 10:16
这个要看组会怎么开,如果只是学生逐个汇报进度,导师点评并把控进度,感觉效率不高,而且可能会引起学生间的同辈压力。感觉个人交流+组会会更好些,组会就是邀请部分工作做的完整的学生,汇报下工作进展,听取意见。还有组会也不宜太频繁,有的一周一次甚至更多,也招致学生的反感。
回复  谢谢李老师。不同的导师都有自己的培养方式,只要学生感觉适合有效就好。
2025-3-3 12:0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1.238.245.*   回复 | 赞 +1 [2]钟茂初   2025-3-3 07:46
最好用“讨论会”的称谓来代替“组会”的说法。因为,讨论会的目的,不是“布置任务——汇报进度”。
回复  谢谢钟老师。“讨论会”是不错的。
2025-3-3 11:5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72.69.*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3-2 21:26
课题组组会是科研团队培养成员学术素养的核心场景,其价值不仅在于汇报进展,更在于通过结构化设计实现思维训练与能力提升。这种深度重构的组会模式,将传统的工作汇报转变为认知升级的实战场。通过建立压力测试环境、植入神经科学机制、构建量化评估体系,使学术素养培养从模糊的经验传承升级为可复制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打破舒适区,在可控的学术冲突中催化思维进化,最终锻造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
回复  谢谢许老师。
2025-3-3 11:5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6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4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