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博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湖北的金线侧褶蛙和湖北侧褶蛙 精选

已有 11363 次阅读 2015-10-16 17:39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对于青蛙,我本没有太多的涉猎,因为科研经费关系,没有打算将这一类动物列为我的实验对象,蛙类的虹彩病毒我也不太感兴趣;日常食物清单中,也只有来自养殖的牛蛙。平时的外出旅游、摄影或采样也多是白天,接触青蛙的机会也很少,印象中除了常见的泽陆蛙以外,就是黑斑侧褶蛙比较常见了。

 

不过最近,因为带孩子们夜游植物园,遇到了不少中种类的青蛙和蟾蜍,如饰纹姬蛙、泽陆蛙、黑斑侧褶蛙、湖北侧褶蛙以及中华蟾蜍等(详见博文)。其中,湖北侧褶蛙与金线蛙的关系,我也并没有搞清楚,所以也没办法给孩子们说清楚我们在武汉看见的到底是哪一种。教育孩子们的事,是大事,绝对不能糊弄!所以还是翻了几篇文献,结合自己拍摄的湖北金线蛙和湖北侧褶蛙,算是基本先把自己搞清楚了。

 

首先,侧褶蛙属(Pelophylax)约有30种,我国包括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湖侧褶蛙(P. lessonae)、胫腺侧褶蛙(P. shuchinae)、黑斜线侧褶蛙(P. nigrlineata)、滇侧褶蛙(P. pleuraden)、金线侧褶蛙(P. plancyi)、湖北侧褶蛙(P. hubeiensis)、福建侧褶蛙(P. fukienensis)、以及朝鲜侧褶蛙(P. chosenica)等物种。其中,黑斑侧褶蛙分布最广最为常见,除了新疆、西藏、云南、台湾、海南省外,其余各省均有分布;国外在日本、朝鲜、原苏联各地也有分布。湖侧褶蛙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等地,在国外如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地区有分布。胫腺侧褶蛙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高山地区水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00036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昭觉。黑斜线侧褶蛙分布于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水塘周围的草丛或落叶上,其生存的海拔为68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勐养。滇侧褶蛙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栖息于海拔1150-2300m山区低洼地,水塘及稻田内等处。

 

金线侧褶蛙、湖北侧褶蛙、福建侧褶蛙以及朝鲜侧褶蛙都属于原来广义的金线蛙(Gold-striped pond frog)。金线蛙原由法国学者 Fernand Lataste1847-1934)于1880年根据采自北京的标本命名,种名 plancyi 来自动物标本采集者 Victor Collin de Plancy的名字。广义的金线侧褶蛙背部中央都有一条浅绿色的背中线,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粗大隆起的背侧褶,这就是“金线侧褶”的由来。福建侧褶蛙则经历了从种、到亚种、又恢复为独立种的阶段,主要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江西等地,是Pope1929年命名。朝鲜侧褶蛙则是从亚种提升出来的有效种。金线侧褶蛙和湖北侧褶蛙在湖北都有分布,地理分布可能会有交叉,形态也比较相似,很容易导致错认。两者的区别特征在于,湖北侧褶蛙的胫跗关节前伸仅达鼓膜,雄性鼓膜一般大于眼径,无声囊(费粱等,1982)。

 

 

鄂西南

鄂西北

江汉平原

鄂东南

鄂东北

湖北侧褶蛙

 

+

 

+

+

金线侧褶蛙

+

+

+

+

+

(仿段海生等,2010

 

 

先看金线侧褶蛙吧,这组照片今年五月拍摄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夜晚,下着小雨,打着手电筒和闪光灯拍摄:

 

再看湖北侧褶蛙,这组照片今年八月拍摄于鄂西北某山区小水库。当时夕阳西下,阳光洒在这只青蛙的身上,颜色变得很暖和:

 

这只青蛙很乖,广角拍摄的时候,即便是我的镜头距离它从一米开外逐渐接近到只有十来公分,它也只是稍微瞅瞅我,甚至不愿意挪动一下它的身躯。后来我脱掉鞋子下到水库边缘从另外一侧进行拍摄,触动了水面,它也仍然没有逃之夭夭的意思。一般,在白天碰到这么乖的青蛙的机会并不多。当时就想,大白天的,广角拍青蛙可是不容易啊,为了这次机缘巧合的拍摄,也一定要写一篇博文纪念一下的。

 

从上面的图中对比,鼓膜和眼径的比例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比较容易区分。不过,遇到雌性个体以及幼体甚至是蝌蚪,又该怎么辨识呢?看来还得研究研究。

 

最后,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分子层面的差别,可以从某个核基因或者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这工作还是留给专业人员去做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928634.html

上一篇:精致的甘薯蜡龟甲
下一篇:预发表博文一篇:朴喙蝶
收藏 IP: 159.226.127.*| 热度|

17 朱晓刚 戴德昌 吕喆 谢平 徐长庆 黄永义 邓汉强 陈万浩 张晓良 李竞 李学宽 杨正瓴 李土荣 wqhwqh333 shenlu bridgeneer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